光学联合设计中的数字校正技术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和材料工艺的飞速发展,对光学成像系统进行数字校正已经成为照相设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光学系统设计和数字增强技术的联合应用提供了联合设计的理念,通过对内在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优化光学系统设计的新思路。联合设计方法打通了传统光学设计和数字增强技术之间的通道,提供了一种闭环的设计理念,对比现有的光学设计技术更具有针对性。这种设计方法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对成像结果的点扩散函数的认识和使用。通过计算机算法来实现对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这一关键参数的测量,不仅能够反馈给光学设计模块系统可靠的系统性能参数,而且能够通过得到的PSF方便有效的对得到的照片进行去模糊处理,节省了大量资源,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性能。无论是对图像求超解,还是对图像去模糊,面临的问题都是源自图像频率混叠,低质量图像叠加,以及成像设备内在固有的成像缺陷。PSF是一个包含了所有的成像模糊信息的数学函数,按照计算机图形学的观点来看,作为核心的积分和,是可以通过参数估计或者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进行近似获取的。按照基本的分类,可以分为参数和非参数,盲和非盲的区别进行分类。本文采用的PSF测量方式需要选择一种无需先验信息核的模式,这种模式无须正则化,并且能够良好的处理频率混叠问题。因为还需要面对几何校正,非均匀照明等误差产生的情况所以最终决定选择使用某种噪声分布,并且能够估计到尽量多的偏差。这个选择最基本的方法是把一个劣化问题转化成一个良解问题。这种校正模式决定了类似准优化的白噪声模型能够满足上述目的。
|
|
|
|
1 |
李奇;冯华君;徐之海;;用于全数字对焦的点扩散函数性能分析与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6期 |
2 |
薛博;陈小梅;毛冰晶;倪国强;;镜面微振动时点扩散函数的仿真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
3 |
田原嫄;谭庆昌;;高斯型点扩散函数边缘拟合模型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
4 |
梁万国,谢敬辉,赵达尊,赵业玲;高斯光学型扫描全息系统的点扩散函数[J];光学学报;1998年08期 |
5 |
郭玲玲;吴泽鹏;张立国;张星祥;任建岳;;遥感相机在轨点扩散函数高精度测量方法[J];测绘学报;2014年03期 |
6 |
王婷婷;苏成悦;王娴;周镇;周冬跃;;亮星与暗星测光方法的对比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7 |
倪国强,周立伟,方二伦;光电成象系统全色点扩散函数的研究[J];北京工业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
8 |
王婷婷;苏成悦;王娴;周镇;;基于多幅图像的有效点扩散函数的高精度测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9 |
王慧斌;张荣;陈哲;徐立中;沈洁;;基于点扩散函数特征优化融合的水下目标识别[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2年11期 |
10 |
汪源源;孙志民;蔡铮;;改进的奇异值分解法估计图像点扩散函数[J];光学精密工程;2006年03期 |
11 |
赵群;石秀英;徐亮;杨进华;李松;朱彦;;基于奇异值分解估计点扩散函数的复原算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
12 |
戚永军,迟泽英,陈文建,游明俊;共焦扫描显微成象系统的点扩散函数再商讨[J];光子学报;2002年08期 |
13 |
孙李辉;李俊山;卢美玲;张雄美;;采用冗余提升的不可分离小波变换的点扩散函数估计[J];电光与控制;2013年10期 |
14 |
孙辉;张葆;刘晶红;;基于维纳滤波的运动模糊消除算法及其在航空成像系统中的应用[J];光学精密工程;2005年06期 |
15 |
黄岗,严汉民;点扩散函数测量CT机MTF的应用研究[J];医疗设备信息;2004年08期 |
16 |
吴俊芳;刘桂雄;韦宁;;散焦含噪图像的点扩散函数估计与边缘检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17 |
;用全息方法改善象质[J];光学机械;1977年06期 |
18 |
倪国强
,周立伟
,方二伦;用三维坐标对光电成象系统点扩散函数和调制传递函数的研究[J];兵工学报;1989年01期 |
19 |
;光学传递函数国际标准草案ISO/DP7979[J];光学仪器;1982年03期 |
20 |
蒋筑英;;介绍一个比较实用的 MTF 计算程序-Spot-OTF[J];光学机械;197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