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和轻多元素纳米管的制备、结构及工艺参数优化
【摘要】:
轻元素B、C和N原子之间可以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具有丰富多变的成分配比、结构和物理性质,近年来开辟了材料科学中的一个极为活跃的领域。本文工作主要围绕纳米管制备及工艺参数优化,包括研究多壁碳纳米管、定向多壁碳纳米管、CN_X纳米管、BCN纳米管。在对碳纳米管制备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影响因素,对热解法制备碳纳米管确定了可供参考的制备工艺参数,在些基础上,首次成功地直接在反应炉内石英管壁上直接生长分层生长的定向碳纳米管,为纳米管的性质的测量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为定向碳纳米管在微电子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可能性,能成功地实现定向纳米管的固定长度生长。成功地以乙二胺为氮源制备出了CN_X纳米管和BCN纳米管,确定了两种纳米管生长的最佳工艺参数,同时指出拉曼光谱中可以同时用I_D/I_G、I_(D~*)/I_G和D带、G带、D~*带的半高宽度来定性地表征掺杂纳米管的缺陷。最后指出N原子的掺杂能有效地改善C纳米管的场发射性能,但BCN纳米管场发射性能较差。本文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无序多壁碳纳米管的研究:在以二甲苯为碳源,以Ar(或N_2)和H_2为保护气体,采用单级加热的方法制备碳纳米管的基础上,着重优化了热解法制备碳纳米管时的工艺参数。结合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及拉曼光谱,系统地研究了以钴/二茂铁为催化剂时不同温度下、以及在860℃时,分别以钴/二茂铁、镍/二茂铁、钴、镍/钴不同催化剂、不同保护气体对高温热解法制备的多壁碳纳米管结构、产率等的影响,对产物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制备温度为820℃~860℃,以钴/二茂铁为催化剂时所制备的碳纳米管的质量最好,而且并率最高;保护气体的种类(N_2或Ar)对碳纳米管的质量无明显的影响,但与H_2有一定的关系。与根据碳纳米管的物理、化学性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碳纳米管纯化方法:先对制备的碳纳米管于500℃在空气中氧化30分钟,然后用18%的盐酸煮20分钟,最后将样品稀释,过滤,再用去离子水过滤3次,烘干,便可得到纯的碳纳米管。通过上述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在碳源高温热解环境下不同金属催化剂的性能及机理,并对不同条件下生成的碳纳米管的拉曼光谱进行了分析。
2.定向多壁碳纳米管阵列的研究:首次直接在加热炉内石英管内壁上成功的生成了分层生长的定向多壁碳纳米管阵列。为了优化定向碳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对生长温度及生长时间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反应温度对定向碳纳米管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较适合定向碳纳米管生长的温度区域为800℃~900℃,随反应温度的升高,碳纳米管的
直径略有加大。与生长温度相比,反应时间对所生成的纳米管的直径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对定向纳米管的长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碳纳米管生长开始时生长较慢,前40分
钟内生长速率较大,而后随生长时间的增加,生长速率变缓,这可能是当定向纳米管的
高度增大时,Co催化剂的挥发性减小,而且此时碳不能与铁催化剂充分接触所引起的。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制备出的纳米管阵列都由许多独立的层组成,不同层之间由催化剂层
隔开,这种结构可能是由前驱液注入不均匀引起。这说明通过合理控制生长的条件,可
以实现定向碳纳米管的分层生长,而且可以控制前驱液注入的量来控制不同层的厚度决
定定向碳纳米管不同层的长度。
3.CN、纳米管的热解法制备:利用与碳纳米管制备相同的工艺,.在对以氯化胺和
乙二胺为氮源进行对比后,得出乙二胺为氮源时所制备出的CN、纳米管的“竹节状”结
构更明显。然后,以NZ和玩为辅气,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的催化剂、不同的温度等实验
条件对CN、纳米管制备的影响。根据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
CN、纳米管的微观结构。得出当温度逐渐升高时,CN、纳米管的结构由“纳米铃”结构
变为“竹节状”结构,得出在780℃时N掺杂量最高。二茂铁在纳米管的生长过程中有
重要的作用,以催化剂钻和二茂铁配合作催化剂时催化效果最好。对所制备出的BCN
纳米管进行了拉曼光谱分析,得出除D带以外,G带和D*带均与缺陷有关,指出可以
用I汉Io、Io./IG和三个峰的半高宽度来表征纳米管的缺陷程度,但当纳米管中的N掺杂
量太小时,Io边G的变化规律不太明显。
4.BCN纳米管的热解法制备:与CNx纳米管制备相同,首次以乙二胺、二茂铁和
硼氢化钠为原料,以NZ和H:为辅气,制备出了具有竹节状结构的BCN纳米管。根据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BCN纳米管的微观结构,扫描俄歇微
探针分析表明,860℃时,以钻/二茂铁为催化剂时生成的BCN纳米管中B、C和N的
原子比例为1 .7:%.8:1.5。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温度、催化剂、不同催化剂配比时最佳制备
温度、钻与二茂铁的催化活性比较、NZ及玩对制备BCN纳米管的影响。指出在温度为
860℃附近,以钻/二茂铁或镍/二茂铁为催化剂,NZ的流量为120~20Osccm,HZ的流量
为40sccm附近时制备的BCN纳米管的质量最好,产率也较高。在实验开始时,钻的催
化性能相对来说小于二茂铁的催化性能。利用CN、纳米管中关于拉曼光谱的分析方法对
其拉曼光谱进行了分
|
|
|
|
1 |
崔小明;有机官能团增强碳纳米管溶解性[J];石化技术;2003年04期 |
2 |
Rodney Myrvaagnes
,王正华;碳纳米管可能成为Moore定律得以延续的救世主[J];今日电子;2001年09期 |
3 |
夏军保,徐铸德,陈卫祥,郑遗凡,杜志强;水热法合成MoS_2/CNT同轴纳米管[J];化学学报;2004年20期 |
4 |
张刚,段文晖,倪军,顾秉林;几种纳米管的电子性质[J];材料研究学报;2001年01期 |
5 |
辛浩,韩强,梁颖晶,黄小清;轴压作用下双层碳纳米管屈曲问题的数值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6 |
;无电镀塑封将加速纳米管元器件的生产[J];中国科技信息;2003年15期 |
7 |
张立德,张玉刚;非碳纳米管研究的新进展[J];物理;2005年03期 |
8 |
;国外动态[J];现代化工;2002年06期 |
9 |
吴关寿;碳纳米管一直径1nm的新型碳纤维[J];微细加工技术;1994年03期 |
10 |
;碳纳米管计算机电路[J];炭素技术;2002年03期 |
11 |
汤村守雄,齐衡;碳纳米管的研究现状[J];世界科学;1997年03期 |
12 |
詹业宏;碳纳米管的电子自旋共振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9年05期 |
13 |
熊善新,王琪,陈英红,费国霞;模板中热解聚丙烯腈制备碳纳米管阵列[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4年06期 |
14 |
冯梅;碳纳米管研制成功[J];电焊机;2002年07期 |
15 |
刘云芳,沈曾民,横川清志,马宝海,于建民;活性碳纳米管的制备及其结构的研究(英文)[J];新型炭材料;2004年03期 |
16 |
王文英;碳纳米管的制造技术及最新研究动态[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01期 |
17 |
;碳纳米管用作X射线管的电子源[J];炭素技术;2002年02期 |
18 |
黄汉生;碳纳米管将可能用作强度远高于碳纤维的纳米级纤维[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7年Z1期 |
19 |
邹莉;浅析碳纳米管的电性质与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
20 |
云中客;自组装的纳米管网络[J];物理;2002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