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共沉积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阻尼特性的研究
【摘要】:随着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的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拓展,对其阻尼性能的要求日益迫切。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对喷射共沉积颗粒增强Al基复合材料在多种热处理状态下的阻尼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由于喷射共沉积工艺的快速凝固特点以及陶瓷颗粒增强体的加入引起的基体中位错的增殖和溶质原子在界面的偏聚等因素,6013Al(6061Al、6066Al)/SiCp(碳化硅颗粒)复合材料的热处理时效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发生改变,使得时效析出的过程加速。
本文首次通过固溶后采用不同的冷却方式,对不同热处理状态的6000系列Al/SiCp复合材料的阻尼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复合材料在不同的热处理状态下,阻尼特性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热处理对常温下的阻尼性能影响不大,高温下的阻尼性能存在显著不同。100℃~270℃阻尼能力的大小依次为:炉冷态>空冷态>-70℃>原样>-195℃>水淬态,超过180℃各热处理态材料的阻尼能力均可达到1×10~(-2)以上,表现出较好的高温阻尼性能。低温下模量基本不随频率发生变化,超过160℃时,随着温度提高大致表现为线性的下降,且频率越低,模量的亏损越严重。理论分析认为,该类复合材料的频率特性是:以位错运动耗能为主的情况下,阻尼性能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加;当以界面粘滞性滑移耗能时,阻尼随频率的降低而增大。其温度阻尼特性为:阻尼随温度的升高增加较大。其阻尼性能的应变振幅特性为:同一频率下,在应变振幅(5~40)×10~(-6)范围内,内耗值几乎不随应变振幅发生变化,振幅效应不明显,而应变振幅大于10~(-4)时,则内耗与应变振幅具有强烈的依存性关系,材料的内耗随着应变振幅的增加而大幅地得到提高。实验表明,在兼顾高的机械性能的情况下,固溶后适当地选用比水淬更快的冷却介质可获得比水淬处理更好的阻尼性能,但这时阻尼性能的增加与冷却速度的提高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的关系。
对6000系列Al/SiCp各种热处理态试样,在150℃~200℃的内耗峰,以及首次在6000系列Al/SiCp/Gr(石墨)混杂增强复合材料中发现的同样温度区间内的内耗峰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计算测得这种内耗峰的激活能均高于1eV,且指数前因子介于10~(-15)~10~(-21)之间,内耗峰的峰巅温度T_p随着频率的
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提高向高温移动,峰值内耗提高。固溶处理后不同的冷却速度对于内耗峰有明显
的影响,当淬火冷却速度高于水淬时,随着冷速的加大,内耗峰向高温移动。分
析表明,该峰具有弛豫特性,它是在热与应力的双重作用下,通过热激活,由位
错拖曳点缺陷运动耗能所致,此峰为位错阻尼峰,与G一L的位错阻尼理论有较
好的符合性。
通过引入位错阻尼模型和建立界面的微滑移模型,对SICP/Gr混合增强的
AI基复合材料的阻尼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混杂增强的MMC的最主要阻尼机
制可以归结为:在低温下的位错阻尼机制、Gr/基体界面的微滑移和界面阻尼机
制;较高温下的界面的滑移机制和位错脱钉阻尼机制。实验获得SicP/Gr混杂增
强的MMC较之单一Sicp增强的MMc的阻尼性能,提高了2倍以上。表明在
单一SICp增强的基础上,通过小体积分数Gr的加入进行混杂增强,可以实现在
不降低材料模量的同时,使MMC的整体阻尼性能得到显著的改善。这一研究结
果对实际的应用意义重大。
采用有限元方法,利用实验的数据,首次通过建立多颗粒模型,在考虑热处
理因素、界面实际应力状态等的更加接近实际的条件下,对颗粒增强Al基复合
材料的阻尼性能进行了动态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和一致性。
这一成果对进一步开展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阻尼性能的模拟具有一定的理
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
|
|
|
1 |
李秀臣,李开明;Fe-Cr-Al系合金的阻尼特性和在宽频带激振下的减振效果[J];机械工程材料;1993年02期 |
2 |
徐东辉,杨根仓,张西正;增强颗粒形状对Al/SiC复合材料室温下阻尼特性的影响[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
3 |
尹存涛;王刚;;磁流变阻尼器阻尼力模型参数识别研究[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
4 |
莫荣利;谢建藩;杨军;;空气弹簧隔振性能及试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年06期 |
5 |
王冰;韩锐;;汽车剪切阀式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特性研究[J];煤炭技术;2010年01期 |
6 |
高光慧;顾敏;;复相型Zn-Al基减震合金阻尼特性的研究[J];功能材料;1991年04期 |
7 |
刘庆锁,侯菊源;时效析出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阻尼特性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3年03期 |
8 |
王莉,蒋大鸣;时效对Al-Li-Cu-Mg-Zr合金力学性能及阻尼特性的影响[J];物理测试;2004年04期 |
9 |
李永清;朱锡;石勇;;高性能阻尼高聚物体系分子设计研究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7年04期 |
10 |
黎孟珠;唐学帮;;重叠式4级减振刚度悬架汽车单质量系统的阻尼特性[J];煤矿机械;2009年12期 |
11 |
石峰;罗瑞盈;;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振动性能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11年03期 |
12 |
宫本奎,王执福,邵波,陈华,鲍德新,项宏瑶;稀土锌基(C,Si)复合材料的结构阻尼特性[J];机械工程材料;2003年03期 |
13 |
徐晓美;曾才民;余伟;;线圈外置式磁流变阻尼器阻尼特性理论研究[J];煤矿机械;2010年12期 |
14 |
董冠军,牛毅敏;矿山机械应用电流变流体材料初探[J];矿山机械;1996年08期 |
15 |
李来强,王树林;神经网络用于振动磨阻尼特性的识别[J];中国粉体技术;2003年04期 |
16 |
殷福星;岩崎智;坂口琢哉;长井寿;;Mn-Cu系高阻尼合金的凝固组织控制及阻尼特性的改善(英文)[J];物理学进展;2006年Z1期 |
17 |
寇世瑶;侯江华;戚木直;;轴类零件车削时工艺系统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实验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
18 |
王延忠;周元子;刘强;刘景袆;;直线电机驱动的加工中心导轨副动力学特性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13期 |
19 |
张力;赵振奇;张丁非;汪先国;黄新华;;AZ91D和A380合金模态参数识别和激励响应测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年01期 |
20 |
胡方海;王三民;刘海霞;;双壁碳纳米管转动阻尼特性和承载能力的计算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