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与康复
【摘要】:背景与目的:
调节和控制排尿生理活动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称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尿失禁是其主要症状。这些疾病可继发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最终造成肾脏功能受损或丧失,肾衰是其主要死亡原因。所以神经源性尿失禁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影响都很大。神经源性尿失禁在小儿外科中发病率较高。其病因是由于脊髓发育不全及脊髓脊膜膨出术后所造成。神经源性膀胱临床上按照尿流动力学结果大致分为两类:反射亢进性神经源性尿失禁和反射驰缓型神经源性尿失禁。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是指在膀胱充盈期逼尿肌有不自主收缩,收缩幅度大于15cmH2O。反射驰缓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是指膀胱逼尿肌在排尿过程中无收缩或收缩力减弱。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的病因是由于脊髓骶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所造成的。其主要的影像学及尿流动力学结果为:膀胱容量小、膀胱外形呈松塔样、大多数合并盆底肌松驰,膀胱顺应性低,膀胱充盈期有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收缩幅度大于15cmH2O。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原则为:①对原发病变可治愈和可恢复者,首先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保护膀胱尿道功能的措施。②对神经病变不能恢复的,针
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与康复
对膀肤尿道功能障碍类型进行治疗,以达到平衡膀肤为目的。③其他治疗,用于
预防和治疗上尿路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神经源性尿失禁的治疗仍为医学上的
难点,其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并不理想。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手术及术后康复
训练在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中的作用,并对患者的疗效进行随访,以
评价治疗效果,总结治疗经验,并指导今后的治疗。
方法:
本研究采用手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我科自1992
年至今采用手术配合术后康复训练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82例。根据
术前影像学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手术方案选择如下:①对于膀
肤容量小的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采用回肠去粘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膀
肤扩大术,术中取回肠20一40cm,环形切开肠管浆肌层保留完整的粘膜,去除粘
膜层,制备成带血管神经蒂的去粘膜浆肌层补片,用此补片缝合于纵形切开的膀
肤处,从而扩大膀肤容量,增加膀耽顺应性。②对于合并有盆底肌松驰患者同时
行双侧骼腰肌盆底肌加强术。在双侧股骨小转子处切断骼腰肌肌键,自盆腔将两
断端提出,肌键断头缝合固定,并将骼腰肌加强于松弛的盆底。③对尿道压力低
的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同时行锥状肌膀肤颈悬吊术:分离出双侧锥状肌后,将
双侧锥状肌从膀胧颈后方交叉固定于双侧耻骨结节。④患者术后进行如下康复训
练:扩尿道治疗,一天一次,每次保留十分钟。膀肤功能训练,其中延迟排尿可
增加膀肤容量,以改善尿失禁症状;定时排尿以保护上尿路功能。盆底肌训练和
排尿反射训练。并采用电话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我科自1998年至今治疗的反射
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进行疗效随访。术后复查尿流动力学,随访病人手术
前后尿流动力学资料完整者共28例。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采用SPSS10.O软件
处理,以Q=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
术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8例患者术后均为腹压排尿,无自主排尿;其
中10例(36%)控尿时间大于2.5小时、其间无漏尿或仅偶有漏尿者;13例(46%)
控尿1一2.5小时;5例(18%)控尿时间小于1小时或术后无改善。另外有18
例(78%,术前无尿意患者23例)尿意有改善,这种尿意表现为膀肌充盈时出
现下腹部及脐周疼痛或不适。尿流动力学结果为:所有术后患者均未观察到排尿
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与康复
期的逼尿肌收缩,均为腹压排尿;术前顺应性为4.0%士2.504 ml/cmHZO,术后
为7.414士3.193 ml/c mHZO,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P0.01);术前最大膀肌容量
为142.57士42.98 ml,术后为263.82士86.01 ml,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P0.01);
术前有效膀肤容量为104.79士36.20 ml,术后为226.39士86.18 ml,二者比较具有
显著性(P0.01)。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观察到有上尿路功能损害情况。
结论:
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肤,膀肤容量小者,行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胧扩
大术;合并盆底肌松弛患者均同时行双侧骼腰肌盆底加强术;合并真性压力性尿
失禁、无上尿路功能损害患者同时行膀肤颈锥状肌悬吊术,此手术方法是治疗反
射亢进性神经源性尿失禁安全有效的方法。康复训练是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
禁术后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手段。
|
|
|
|
1 |
李龙坤,宋波,金锡御,熊恩庆,曾冬梅;骶神经根电刺激对大鼠神经源性膀胱储尿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22期 |
2 |
李汉秀,刘伟强,张培良,田鲁峰,辛杰,李忠;腰椎管内畸胎瘤误诊为神经源性膀胱二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2004年06期 |
3 |
张明荣;陈恒;;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6年05期 |
4 |
刘捷;柯秀柳;;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年17期 |
5 |
王璟,林木南,吴明霞;针刺加梅花针等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3例[J];福建中医药;2003年05期 |
6 |
刘延锦,屈清荣,王云霞;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术前2种清洁灌肠方法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
7 |
周宁,陆敏,黄晓琳,丁新华;功能性磁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追踪[J];中国康复;2005年01期 |
8 |
柳青;韩毅;幕刚;梁栋;陈宏宇;宋文君;;可控膀胱造瘘术治疗逼尿肌无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6年04期 |
9 |
武玉东;赵亚冰;;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进展[J];临床外科杂志;2006年11期 |
10 |
梁恒粉;;益气补肾方加减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05期 |
11 |
邵秀芹;尹秀玲;冯珍;胡伟红;;尿失禁刺激器对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0年08期 |
12 |
徐汉明;朱钦霞;;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J];皖南医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
13 |
王彦明,于凤泉,王兴明;弥可保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1例[J];河南医药信息;1999年01期 |
14 |
王红星;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保守治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2年01期 |
15 |
齐艳,刘会范,王庆伟,文建国;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测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2期 |
16 |
王兰芳,李京力,袁松青,樊利娜;截瘫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01期 |
17 |
付秋冰!274300,张敬霞!274300,张艳莲!274300;1例神经源性膀胱合并阴道巨大结石及阴道直肠瘘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0年05期 |
18 |
王雪琴,张建斌,刘文清;西沙比利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4例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2年10期 |
19 |
李守林,陈雨历,李金良,林,陈维秀,孙大庆;手术治疗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术式选择[J];山东医药;2004年21期 |
20 |
沈宏;要重视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