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胰岛素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功能障碍导致血糖失控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由20年前的0.67%上升到近年来的3.21%,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据初步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4,000万人,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为此,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是目前和今后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之一。
引起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人体胰岛功能受体缺陷,引起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导致的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血糖的升高只是一种临床症状。因此,及早发现胰岛细胞损伤,尽快恢复胰岛细胞的功能,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测定血清胰岛素水平可作为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重要指标,对判断胰岛B细胞的生理功能及糖尿病、胰岛素瘤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有关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发病机理以及临床和基础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当前国内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体外检测多采用的是放射免疫方法和进口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由于放射免疫方法存在试剂寿命短、检测时间长、试剂稳定性差、需要昂贵仪器并有放射性污染等先天性缺陷而限制了它的推广和普及,特别在胰岛素测定方面,主要表现是特异性差,难以排除胰岛素原及其他胰岛素类似物的干扰,测定结果反映的是“反应胰岛素”,而非真胰岛素,不能确切地判断B细胞的功能状态。进口的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的成本又十分昂贵,病人难以承受的,国内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的研究刚刚起步,产业化方面更是空白。
本研究自2000年立项,2001年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0322030500),历经三年时间完成了该试剂盒的研制工作,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血清胰岛素检测方法。
硕士学位论文
人胰岛素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材料与方法:首先建立化学发光检测方法,采用HRP一LuminOI增强酶促化
学发光体系,通过试验确定HRP一Luminol增强酶促化学发光最佳反应条件。然
后将其与胰岛素免疫检测方法相结合,建立双抗体夹心胰岛素化学发光检测法,
并用该方法检测151例正常体检者和234例糖尿病患者等1 572份临床血清样
本,同时和目前使用的放射免疫检测试剂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士
标准差(夏士s)表示,用百分位数法、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及t检验进行分析处
理。部分数据作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l、确定了化学发光底物的组成以及最佳条件:鲁米诺的最佳浓度为
smmollL,HZOZ的浓度为3 mmollL,对碘苯酚的浓度为7mmollL,保护剂A的
浓度为smmollL,保护剂B为1 .smg加L。2、建立了HRP一LUMINOL化学发
光免疫反应技术平台,该技术发光强度高,灵敏度,。一,smollL,线形范围1。一
10一18 mollL,发光平台期达60分钟,可满足临床检测的高灵敏、宽检测范围的
要求。3、建立了人真胰岛素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试剂,其灵敏度为0.smU几,线
形范围为1.5一160 mU/L,特异性好,和胰岛素原(Zooopmo巩)、C一肤(s000pmol/L)
和胰岛素类似物(ZO00pm。讥)无交叉反应,平均回收率为101.7%,批内、批间变
异(CV)为4.7%、7.0%。和放免试剂同时测定血清样本1572份,两种方法测
定结果高度相关(r二0.9502)a
结论:建立的胰岛素化学发光定量检测试剂,特异性强,和胰岛素原、胰岛
素类似物无交叉反应;双抗体夹心法取代竞争法,灵敏度高;检测的是真胰岛素,
能真实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适合临床指导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
|
|
1 |
朱尚权,李光地,曹秋萍,张友尚,鲁子贤;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去B链羧端六肽胰岛素类似物的制备及它们的生物活性[J];中国科学A辑;1973年01期 |
2 |
;去B链羧端五肽胰岛素的结构研究(Ⅰ)——制备及其性质[J];中国科学A辑;1976年03期 |
3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内分泌室胰岛素组;胰岛素水溶性受体的分离及其特性[J];中国科学A辑;1979年01期 |
4 |
鲁子贤;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圆二色性[J];中国科学A辑;1981年09期 |
5 |
;去B链羧端五肽胰岛素的结构研究(Ⅲ)——分子量、酪氨酸微区及主链构象[J];中国科学A辑;1976年04期 |
6 |
熊卫民;卫新成教授谈“文革”中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工作[J];中国科技史料;2004年03期 |
7 |
;胰岛素晶体结构的研究——1.8■分辨率电子密度图的计算[J];中国科学A辑;1973年01期 |
8 |
岳国华,朱尚权;胰岛素受体结构与功能研究概况[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2年01期 |
9 |
易卫军,朱旅云,罗云章,刘晓杰,于巍,贾峰涛,王广宇;胰岛素曲线的数学模型研究——(3)抛物线法[J];中国医学装备;2004年04期 |
10 |
马建农,朱宝玲,戚正武;猪胰脏中胰岛素拮抗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2年01期 |
11 |
;去B链羧端五肽胰岛素的结构研究(Ⅱ)——晶体生长及其初步结晶学观察[J];中国科学A辑;1976年03期 |
12 |
魏铁拳,张世荣;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诱导的介体促脂肪合成和性质[J];中国科学B辑;1987年12期 |
13 |
涂其(木列),刘小瑚,刘时中,赖慕贤,张冠群,陈一玲;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中之标准曲线[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8年06期 |
14 |
;去B链羧端五肽胰岛素的结构研究(Ⅳ)——用荧光探针1,8-TNS对疏水区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6年04期 |
15 |
田冰,贾彩丽,夏若虹,陈树德;50Hz脉冲电场作用下胰岛素构象变化的拉曼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11期 |
16 |
刘志民,张本立,李庆籁,徐仁宝;胰岛素对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J];生理学报;1991年05期 |
17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六室溶液构象组;去B链羧端五肽胰岛素的结构研究(Ⅴ)——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6年05期 |
18 |
查晓,周慧,李惟,王树歧,沈家骢;固相胰酶催化Leu~(B30)胰岛素的半合成[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9年04期 |
19 |
金雷,伍伯牧,张英,王大成,R.Obermeier;Gly~(B30)-人胰岛素——一种低抗原性胰岛素的初步晶体学研究[J];科学通报;1991年19期 |
20 |
侯志敏,刘玉杰;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调控的分子机制[J];生命的化学;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