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职业生涯规划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是大学生,旨在探讨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趋凸显,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客观因素外,关键在于大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兴趣及能力不了解,对社会需求也知之甚少,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出对就业前景的茫然和缺乏自信。这种情况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将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从而探寻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存在的关系,帮助大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少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不断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能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
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和差异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结果表明:
1.自我效能感与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和0.739,而与保障因素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7,且相关呈显著性。这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的选择中更注重工作单位的级别、地位、知名度、规模大小以及是否容易成名成家等因素,以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
2.大学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高于女生,男生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中更多选择具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47.38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647.38
【引证文献】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
|||
|
|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