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代的人口分布
【摘要】:人口分布是人口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疏密结构,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
明代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的总人口达到69636440人,面积是568860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12.2人/平方公里。明代前期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是:包括南直隶、浙江、江西和福建在内的东南沿海一带是中国人口的最密集区,自此向西、向南延伸,人口密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弘治十五年(1502年),全国的总人口达到110797010人,面积是757345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14.6人/平方公里。明代中期的人口分布格局大致与前期相同,东南地区仍然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北方地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密度增加的速度超过东南沿海,许多地区此时已变为人口密集区。
崇祯三年(1630年),全国的总人口达到173413749人,面积是532972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32.5人/平方公里。明代后期的人口分布格局有所变化,北方地区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成为人口密集的另一个“高地”,由东南向南、向西延伸,人口密度逐渐降低。
明代的人口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口分布广泛性和不平衡性,其人口集中系数呈现出递增的态势,说明明代的人口分布一直在向着更加集中的方向逐步演变。
明代人口分布格局的形成,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纵观整个明代的人口历史,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大势,而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的变化共同影响着人口的再分布。
在明代人口分布的变迁过程中,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风气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