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南地区楚系墓葬初步研究
【摘要】:
豫南地区,春秋时期分布许多小诸侯国,战国初期以后则全部为楚境。近年来,此区见诸报道的楚系墓葬六百七十余座。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及器型特征的不同,并结合东周时期该区地理环境因素,将墓葬分为三区:即豫西南地区,淮河上游地区和汝、颍水流域;依据各区墓葬等级的高低,将其分为甲类、乙类、丙、丁类四类,同时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的发展演变,将其分为六期:春秋早、中、晚,战国早、中、晚。
在上述分类、分期基础上,总结各区域文化特征。豫西南地区,春秋早期有少量曾、申国墓葬,以中原文化为主;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各类楚墓均有大量发现,主要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流行人殉及袱葬车马坑;战国晚期,则仅有少量小型楚遗民墓。
淮河上游地区,春秋早、中期,主要为黄、樊、养、番等国墓葬,有强烈本土文化特征,多有陪葬坑或器物箱;春秋晚期,主要有吴、蔡国墓葬及楚墓,以楚文化因素为主;战国时期,各类楚墓均有大量发现,流行封土,椁分室,随葬品以漆木器、陶器为主。
汝、颍水流域,发现有各类楚墓,时代多为战国时期,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多有封土,流行椁分室,多随葬玉器。
豫南楚系墓葬与鄂西北楚墓、鄂东楚墓、皖中楚墓,中原地区东周墓关系密切,并对秦汉时期墓葬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