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局部理论的纳米复相陶瓷材料超声磨削机理研究
【摘要】:
纳米复相陶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对微观缺陷敏感、加工成本高等缺陷限制了其在高新技术中的应用。目前陶瓷材料加工的发展趋势为复合加工,其中超声磨削是一种有效的加工手段。
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超声磨削纳米复相陶瓷材料机理,基于非局部弹塑性理论,考虑复相陶瓷材料微观粒子的长程相互作用,选取了相应的二维弹性核函数,建立了超声下的非局部本构模型。进行了在超声振动下的ZTA纳米复相陶瓷断裂模拟试验,考察了具有预制裂纹的ZTA纳米复相陶瓷材料在普通与超声振动下的疲劳寿命及裂纹拓展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施加超声振动下循环应力约为普通循环应力的80%;ZTA试件的断裂模式由普通时的沿晶断裂变为沿晶—穿晶混合模式,超声激励使试件微观结构改变、韧性增强。试验揭示了高频超声对材料宏观力学及微观结构的作用规律,进一步证明超声振动有利于陶瓷材料的高效延性去除。
以压痕断裂力学、超声振动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超声磨削中单颗磨粒运动轨迹特征及复相陶瓷材料延性去除机理,建立了超声振动磨削下磨削力及表面粗糙度的理论公式。研究了磨削深度、超声频率及功率对磨削力、磨削力比及表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参数下,超声磨削法向力仅为普通时的65%—85%,通过SEM分析ZTA纳米复相陶瓷材料在不同磨削方式下的表面形貌发现超声磨削临界磨削深度约为普通磨削临界磨削深度的2-3倍,且随着频率增大,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超声波外部特征尺度与内部特征尺度之比是影响磨削力衰减的重要因素。通过考察非局部本构模型,从微观角度并结合宏观力学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
|
|
|
|
1 |
胡忠辉,袁哲俊,高峰;磨削力对磨削表面层质量的影响的试验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1988年06期 |
2 |
吕树滨,杨旭磊,付立民;外圆磨床磨削力的测定[J];机械设计与制造;1996年06期 |
3 |
黄贞益;冷轧带钢在线磨辊切向磨削力的估算[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0年04期 |
4 |
朱庆利;磨削力夹紧外圆磨微形可调夹具[J];工具技术;1995年02期 |
5 |
张凯,李红双,张佳;断续磨削工程陶瓷磨削力的实验研究[J];山东农机;1997年04期 |
6 |
林正白,徐昌齐,陈迅;关于平面磨削中顺、逆磨特性的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1983年04期 |
7 |
朱峰;王茹华;;约束磨削力适应控制磨削试验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1992年01期 |
8 |
王颖淑;丁宁;;外圆纵向磨削加工磨削力模型[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9 |
贺长生;石玉祥;丁宁;;外圆纵向磨削力的研究[J];煤矿机械;2006年02期 |
10 |
;美国辛辛那提(?)适应控制磨床[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1974年05期 |
11 |
赵希学;关于立轴圆台平面磨床磨削力的计算问题[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2年01期 |
12 |
肖露;秦红玲;;恒定磨削力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
13 |
崔立军;庞子瑞;;超高速点磨削力数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1年04期 |
14 |
阎秋生;电镀CBN砂轮端面磨削力特性研究[J];兵工学报;2001年03期 |
15 |
安磊;胡中伟;;聚晶金刚石复合片磨削力研究[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08年03期 |
16 |
陈章燕;;平面、外圆磨削力计算公式的研究和应用[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1992年04期 |
17 |
喻道远,段正澄,刘景宁;磨削力的自适应控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1994年03期 |
18 |
朱波,张飞虎,袁哲俊;低温ELID磨削钛合金磨削力的实验研究[J];机械工艺师;2000年12期 |
19 |
陶晓杰;磨齿齿形误差的研究[J];应用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
20 |
孟鉴,谢万刚,张璧;纳米结构陶瓷涂层的外圆磨削力以及磨削表面精度的实验研究(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