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市坪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构造环境分析
【摘要】:本文以马市坪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露头的实测剖面与踏勘为基础,野外观察与室内分析相结合,通过薄片分析、阴极发光、粒度特征、孢粉分析和有机碳分析等测试及研究手段对马市坪盆地沉积特征与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马市坪盆地沉积盖层应包含上侏罗统黄土岭组、南召组和下白垩统马市坪组。黄土岭组为本项研究新发现并命名的地层,主要为一套深灰色片岩质角砾岩、复成分角砾岩、浊积岩和灰黑色含砾粉砂岩,并发育丰富的滑塌构造,厚361.2m,与上覆上侏罗统南召组整合接触,其中孢粉化石丰富,蕨类见三角刺面孢属、光面三缝孢属、三角粒面孢属、三角锥瘤孢属和刺环孢属,裸子类植物见两气囊花粉,其时代划分为晚侏罗世。新的地层划分系统,对于研究马市坪盆地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构造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沉积序列、沉积构造和粒度分析,马市坪盆地依次经历了近岸水下扇、靠山型扇三角洲、靠扇型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黄土岭组主要为近岸水下扇深湖泥石流沉积,顶部发育了深湖浊流沉积;南召组下部主要发育靠山型扇三角洲的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并发育浊积岩体,中上部以靠山型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马市坪组下段以靠扇型扇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平原为主,该组上段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通过沉积相分析、物源区分析和构造背景分析,马市坪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受到了南侧控盆断裂影响。石板沟剖面黄土岭组就是一套由下伏系统、润滑层、滑动面、滑动系统和外缘推挤带五部分组成的滑塌堆积体。
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马市坪盆地为一个南断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受南侧瓦穴子-小罗沟断裂严格控制。盆地演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快速下沉阶段(黄土岭组)、缓慢下沉阶段(南召组和马市坪组下段)和基底抬升阶段(马市坪组上段)。盆地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反映了盆地基底向南倾斜,斜坡坡度逐渐变小,水体深度由深变浅,构造活动由强到弱的过程。
|
|
|
|
1 |
丘东洲;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分类探讨[J];沉积学报;1988年02期 |
2 |
唐忠驭;三水盆地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86年02期 |
3 |
荆惠林,王云飞,裴玉敏,蔡成风,常彬,刘东源,宋竹琴,张素文,吴克平;营城盆地聚煤规律与含煤预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3期 |
4 |
何宝珍,晁吉祥;西北地区石炭纪古地理轮廓及沉积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年02期 |
5 |
赵希涛;;中国贝壳堤发育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J];地理科学;1986年04期 |
6 |
赵江天,杨逢清;甘肃夏河麻隆沟二叠纪毛毛隆组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J];沉积学报;1992年01期 |
7 |
鲍永恩,黄水光;辽河口海口沉积特征及潮滩动态预测[J];沉积学报;1993年02期 |
8 |
孙少华,张琴华,秦清香,魏洲龄;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沉积特征[J];地质论评;1994年01期 |
9 |
王嘹亮;易海;姚永坚;冯志强;金华锋;陈强;;南黄海海域晚古生代一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J];南海地质研究;2002年00期 |
10 |
赵宝光;云南西部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J];四川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11 |
赵宝光,陈友良,姚毅峰,陈志国,杜小林;滇西新生代盆地沉积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J];铀矿地质;2003年06期 |
12 |
陈文华,彭和清;江西晚三叠世安源煤系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5年04期 |
13 |
朱筱敏,张强,吕雪雁,孙超;塔里木盆地塔北与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沉积特征对比[J];中国地质;2005年04期 |
14 |
张成;李春柏;楚美娟;史淑玲;;乌尔逊凹陷下白垩统高频层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
15 |
王树寅;;苏里格地区上古生界气田沉积特征测井分析[J];测井技术;2006年02期 |
16 |
苏瑞其;;浅析福建省天湖山煤田德化煤矿区的找煤方向[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5期 |
17 |
李晓晖;;井网加密前后储层特征分析及方法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
18 |
梁娟;李春初;王世俊;;珠江磨刀门河口底质沉积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J];海洋通报;2006年05期 |
19 |
袁辉亚;;陕渑煤田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沉积环境浅析[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20 |
李洁;陈洪德;侯中健;向芳;陈安清;;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