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蚜属(Aphis),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大豆蚜通过刺吸为害引起叶片卷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对大豆Giycine max(L)Merrill的产量及品质造成重要的影响。寄生蜂是大豆蚜一类重要的天敌,对大豆蚜的种群自然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如下:
一、大豆蚜寄生蜂优势种的筛选
通过对大豆蚜寄生蜂的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的种群调查,可以看出,豆柄瘤蚜茧蜂在整个大豆寄生蜂种群中出现的时间比较早,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出现的数量比其他的寄生蜂要多,因此,豆柄瘤蚜茧蜂是大豆蚜寄生蜂种群的优势种。
二、豆柄瘤蚜茧蜂的田间罩笼与释放效果调查
通过大田罩笼饲养豆柄瘤蚜茧蜂与在田间释放豆柄瘤蚜茧蜂成蜂,从罩笼饲养结果看,第Ⅲ个处理产生的僵蚜数量最多,共产生僵蚜676个,平均每个罩笼产生169±10.2个僵蚜,其蜂(♀)蚜比的比例为1:100,其效果是最好的。产生僵蚜数量最少的是第Ⅰ个处理,其蜂(♀)蚜比为1:200,平均每笼产生的僵蚜数量仅为30±2.8个。从释放结果看,在大豆田释放豆柄瘤蚜茧蜂有一定的效果。为利用豆柄瘤蚜茧蜂防治大豆蚜提供了基础依据。
三、豆柄瘤蚜茧蜂室内繁育技术及基本生物学特性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豆柄瘤蚜茧蜂的发育历期、繁殖、寿命和性比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温度越低,发育历期越长。在22℃条件下的繁殖量最大,31℃的繁殖量最小。在19℃,10%蜂蜜水作为饲料,其寿命较长,雌蜂平均寿命达12.86d,当温度达31℃时,雌蜂平均寿命仅为3.95 d。在19℃和22℃,雌蜂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雄蜂,在25℃、28℃和31℃时,雄蜂的比例要高于雌蜂。对成蜂的羽化、取食、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描述。通过对豆柄瘤蚜茧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可以对大田的防治提供指导,也为今后大量生产、贮藏、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
|
|
1 |
蜂鸟;;简讯[J];蜜蜂杂志;1983年01期 |
2 |
应松鹤;某些杀虫剂对数种寄生蜂的触杀活性[J];昆虫学报;1988年01期 |
3 |
盛金坤,钟玲,吴强;南昌地区豌豆潜叶蝇寄生蜂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89年04期 |
4 |
张贵有;;天幕毛虫寄生蜂初步观察[J];山西林业科技;1989年04期 |
5 |
杨孝龙;郭振中;熊继文;;盔唇瓢虫寄生蜂的初步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3年02期 |
6 |
蔡峻,吕慧平,叶恭银,胡萃;寄生蜂多分DNA病毒的生理功能[J];中国生物防治;2000年04期 |
7 |
白树雄,王振营,何康来;信息化合物对寄生蜂寄主定向与定位行为的调控[J];中国生物防治;2001年02期 |
8 |
陈湖,郝宝锋,张洪喜,李晓慧;梨瘿华蛾寄生蜂生物学特性研究[J];北方果树;2001年02期 |
9 |
吴刚,林勇文,江树人;温度对几种害虫和寄生蜂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J];农药学学报;2003年04期 |
10 |
王彩花;陈国华;陶玫;时玉娟;;昆明地区伪角蜡蚧寄生蜂空间分布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11 |
刘金文;李建平;丛斌;李茂海;杨桂华;侯云龙;;协同寄生蜂寄生寄主的因素及其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
12 |
杨捷;;烟粉虱寄生蜂在光滑寄主和有毛寄主上的存活、发育和繁殖[J];温州农业科技;2007年01期 |
13 |
李科明;覃伟权;李朝绪;黄山春;;寒流对椰心叶甲及其寄生蜂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8期 |
14 |
黎彦;;果树害虫天敌讲座——寄生蜂[J];果农之友;2008年10期 |
15 |
柳斌;郭文超;吐尔逊;何江;许建军;李新唐;;新疆温室白粉虱自然寄生蜂研究初报[J];新疆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16 |
付雪姣;Kim Hoelmer;石旺鹏;;盲蝽寄生蜂在美国的利用现状[J];应用昆虫学报;2011年01期 |
17 |
林明辉;骆雪莲;黄静;马沛沛;;应用寄生蜂防治椰心叶甲初报[J];山东林业科技;2011年01期 |
18 |
曲耀训;高晓华;马振泉;;豆秆黑潜蝇八种寄生蜂的识别[J];山东农业科学;1992年04期 |
19 |
戴俊荣;;雪毒蛾寄生蜂、寄生蝇研究[J];园林科技信息;1994年04期 |
20 |
何俊华,刘银泉,施祖华;中国斜纹夜蛾寄生蜂名录[J];昆虫天敌;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