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多糖和黄酮抗氧化互作效应研究
【摘要】:目前对于天然植物的单一因子的活性作用研究的较多,但对于同一来源不同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采用新郑灰枣作为实验的原料,利用体外抗氧化检测方法和衰老模型小鼠体内抗氧化检测方法来探讨大枣多糖和黄酮的抗氧化互作效应,并推测其发生互作效应的相关原因。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体外抗氧化检测方法研究大枣多糖和黄酮的抗氧化互作效应(1)在待测液浓度为0.1、0.3、0.5、1.0、1.5、2.0mg/mL范围内,研究其对·OH的清除。当溶液浓度小于1 mg/mL时,JP、JF和JP+JF对·OH的清除率大小为:JFJP+JFJP,差异性显著(P0.05),当浓度大于1mg/mL时,JP、JF和JP+JF对·OH的清除率大小为:JP+JFJFJP,差异性显著(P0.05)。(2)在待测液浓度为0.1、0.3、0.5、0.7、0.9、1.0mg/mL范围内,研究其对DPPH·的清除效果。JP、JF和JP+JF对DPPH·的清除率大小为:JFJP+JFJP,且差异性显著(P0.05)。(3)在待测液浓度为0.03、0.07、0.10、0.15、0.20、0.30mg/mL范围内,研究其对ABTS+·的清除效果。当溶液浓度小于0.1mg/mL时,JP、JF和JP+JF对ABTS+·的清除率大小为:JFJP+JFJP,JFJP+JF的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当溶液浓度大于0.1mg/mL时,JP、JF和JP+JF对ABTS+·的清除率:JP+JFJFJP,但JP+JFJF的差异性仍不显著(P0.05)。(4)在待测液浓度为0.1、0.3、0.5、1.0、1.5、2.0mg/mL范围内,对其总抗氧化能力(FRAP值)进行测定。JP、JF和JP+JF的FRAP值大小为:JP+JFJFJP,在溶液浓度小于1.5mg/mL时,差异性不显著(P0.05);当溶液浓度大于1.5mg/mL时,差异性显著(P0.05)。(5)JP和JF在四个体系中均呈现抗氧化正协同效应,两者的正协同效应与抗氧化物质浓度的高低、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R20.82;P0.01),同时与反应体系也密切相关。(6)选取·OH的反应体系作为代表,两者抗氧化互作效应的最佳配比为1:1,浓度为1.5mg/mL,此时清除率高达97.88%,比JP的清除率高63.33%,比JF的清除率高16.36%。2、采用体内抗氧化检测方法研究大枣多糖和黄酮的抗氧化互作效应(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显著降低(P0.01,P0.05),说明D-半乳糖氧化损伤,造模成功。JP、JF以及JP+JF中剂量组对提高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能力大小为:JP+JFJFJP,差异性不显著(P0.05)。(2)JP、JF以及JP+JF中剂量组对提高不同组织中SOD酶活性的能力大小为:JP+JFJFJP,JFJP差异性显著(P0.01),JP+JFJF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3)JP、JF以及JP+JF中剂量组对提高不同组织中GSH-PX酶活性的能力大小为:JP+JFJFJP,JFJP差异性不显著(P0.05),JP+JFJF差异性显著(P0.05)。(4)JP、JF以及JP+JF中剂量组对提高皮肤和血清中HYP含量的能力大小为:JP+JFJFJP,差异性显著(P0.05)。(5)JP、JF以及JP+JF中剂量组对降低不同组织中MDA含量的能力大小为:JP+JFJFJP,差异性显著(P0.05)。(6)JP、JF以及JP+JF中剂量组对提高脑神经递质含量的能力大小为:JP+JFJFJP,差异性显著(P0.05)。(7)JP、JF以及JP+JF中剂量组对提高脑神经递质含量的能力大小为:JP+JFJFJP,差异性显著(P0.05)。(8)JP和JF在小鼠体内呈现出抗氧化正协同效应,其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2=0.85;P0.01);各组织间的SOD酶活性、GSH-PX活性和MDA含量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2〉0.99,P0.01;R20.98;P0.01;R20.95;P0.01);皮肤和血清中HYP含量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2=0.99;P0.01);脑中和血清中的部分神经递质含量也分别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R20.74,P0.05;R20.76,P0.05)。(9)说明JP和JF在小鼠体内作用时不是作用于小鼠体内的某个组织或者器官,而是作用于小鼠的整个机体系统。
|
|
|
|
1 |
张海德,张水华,杨晓泉,李琳,郭祀远,肖凯军;调味蔬菜中的抗氧化物质[J];中国调味品;2001年02期 |
2 |
卢静琼;石文平;靳利娥;常丽萍;;天然抗氧化物抗氧化协同效应研究进展[J];食品工程;2009年04期 |
3 |
凌关庭;氧化·疾病·抗氧化(Ⅹ)[J];粮食与油脂;2004年05期 |
4 |
凌关庭;氧化·疾病·抗氧化(十九)[J];粮食与油脂;2005年03期 |
5 |
凌关庭;氧化·疾病·抗氧化(Ⅰ)[J];粮食与油脂;2003年09期 |
6 |
胡迎芬,杭瑚;秦皮抗氧化物的提取及对食用油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2年01期 |
7 |
朱艳华;谭军;;玉米多肽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8年01期 |
8 |
张东杰;王颖;马中苏;;复方促排铅功能制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0年03期 |
9 |
田哲;;怎么炒菜不变色[J];中华养生保健;2012年04期 |
10 |
郭丽萍;卢家炯;陈山;韦霁;;香蕉提取物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3期 |
11 |
高川;缪冰旋;马三梅;周正红;;葡萄酒抗氧化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年05期 |
12 |
潘永贵;黎寿英;;采前和采后贮藏对果蔬中抗氧化物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年06期 |
13 |
富英华;天然物质配制成的抗氧化剂——“伦夫利”[J];上海食品科技;1981年04期 |
14 |
薛茂云;;辅酶Q_(10)的营养作用及应用[J];江苏调味副食品;2010年01期 |
15 |
张会林;孙丽平;范家恒;庄永亮;;红毛丹果皮抗氧化物质的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10期 |
16 |
凌关庭;氧化·疾病·抗氧化(Ⅻ)[J];粮食与油脂;2004年08期 |
17 |
施洪飞,杨立坤,曹晖,陆广念,陈健;黑桑椹抗氧化保健功效研究[J];中国烹饪研究;1999年03期 |
18 |
丁红秀;高荫榆;晁红娟;夏冬华;;毛竹叶多糖体内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8年05期 |
19 |
韩伟;刘文群;黄丽婵;杨光;;5株微生物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J];食品与机械;2008年05期 |
20 |
韩伟;刘文群;黄丽婵;;食品中微生物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酿造;2008年1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