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土地生态状况动态评估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地区的土地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国有土地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地区正在积极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出让进行试点探索。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土地生态状况受到一定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遥感信息技术辅以野外调查等技术方法,结合新郑市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环境质量及经济社会等数据,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新郑市农村区域构建了涵盖土地生态基础性指标、结构性指标、胁迫性指标与效益性指标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完成2011年与2017年两期的土地生态状况评估。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分析新郑市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构建新郑市土地生态状况评估基础、结构、胁迫和效益4个准则层共计21个指标。土地生态基础性指标层反映研究区域的气候、土壤、立地、以及植被等自然属性的本底状况:结构性指标反映研究区域景观多样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所占面积比例;胁迫性指标反映研究区域的土壤污染、土地损毁、退化的比例;效益性指标反映研究区域生态效益与生态价值。(2)评估结果及各等级主控因子。2017年新郑市农村地区土地生态状况为一等级村庄个数为121个,面积占评价区域的43.45%,主要分布在新郑市西南部、东部地区,其中分值最高的是辛店镇周湾村,为0.71,该等级的村庄土壤肥沃,植被覆盖度较高,整体上表现良好;二等级村庄个数为99个,面积占评价区域的34.44%,在新郑市各乡镇均有分布,该等级农村主要受耕地面积、林地而积比例影响;三等级的村庄个数为59个,面积占评价区域的22.11%,主要分布在新郑市北部地区及中心城区周边,评估分值最低的是0.45的王庄村,该等级村庄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植被覆盖度、区域环境质量指数、非渗透地表比例,反映出该等级村庄的土地开发强度较大,植被覆盖面积较小,反映出新郑市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绿色植被的降低,导致农村地区土地生态状况的恶化。(3)土地生态状况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整体上新郑市土地生态状况以稳定为主。土地生态状况变好的村庄占总评价区域面积的12.91%,维持平衡的村庄面积占比为72.46%,土地生态状况变差的村庄面积占比为14.45%。在土地生态状况动态变化的分布情况上,新郑市南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村庄土地生态状况均呈现变好的趋势,变差的村庄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及城镇化较快的龙湖镇、孟庄镇、薛店镇以及新郑市中心城区周边的村庄。(4)驱动力分析表明,在α为0.01显著性水平下,居民人均收入、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三者与土地生态状况评估结果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66、-0.517、-0.636,说明土地生态状况与居民人均收入、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城镇化水平对土地生态状况的影响最高。(5)结合土地生态状况主控因子以及动态分析,提出针对改善不同等级村庄土地生态状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