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秸秆)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研制及试验研究
【摘要】:
本研究是在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生物质成型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研究”(编号:2001BA403804)及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秸秆生物质成型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产业化技术研究”(编号:0124110304)的支持与结合下而开展的系列研究。本文通过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设计”、“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热性能试验”、“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空气流动场试验”、“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温度场试验”、“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炉膛内气体浓度场试验”、“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结渣特性试验”、“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主要设计参数确定试验”及“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技术经济评价”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获得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各项性能指标及燃烧空气流动场、温度场、浓度场、结渣性能、主要设计参数变化规律。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设计、运行及技术改造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开发提供了实际指导。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生物质成型燃料的燃烧特性、层燃锅炉热性能及热力特性参数为设计依据,设计出双层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燃烧设备;根据燃烧设备的加工工艺制造出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燃烧设备;按照燃烧设备安装方法及调试方法对该燃烧设备进行了安装与调试。从而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热性能、空气动力场、结渣特性、主要设计参数确定等试验奠定了基础。
2.根据BG/T15137—1994工业锅炉节能监测方法,在最小风门、较小风门、较大风门、最大风门4种工况下,分别对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热效率、热水流量、热水参数等热性能参数进行了试验,得出了相应结果,评价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根据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及
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GWPB3一1 99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燃烧设备的环保指标进行了试
验,得出了燃烧设备排烟中CO、NOx、502、烟尘含量等环保指标,对国
家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对比;根据该燃烧设备在试制中加工
工艺特点、价格高低、操作难易、安全程度等,与同容量燃煤锅炉作了对
比。从该燃烧设备的热性能试验,环保指标等其他性能试验,对该燃烧设
备综合性能进行了评价,肯定了双层炉排燃烧设备燃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的
优势,同时也指出了该燃烧设备的不足之处,在本文中特别指出双层炉排
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运行参数与设计选用参数之间存在一定差别,给
设计所带来的计算误差,向人们提出了要尽快完善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
备主要设计参数,特别是秸秆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的主要设计参数,为提高
生物质成型燃料专用燃烧设备的设计精度指出了方向。
3.根据有限元分割原理,通过试验与观察相结合方法测出了该燃烧设备
空转情况炉膛立面空气流线及流速分布,为冷态、热态炉膛立面空气流场
研究提供一定指导;测出了冷态状态燃烧设备炉排上下空气流速大小及分
布,找到了流速分布规律,为热态炉排上下空气流速分布规律分析打下了
基础;根据4种燃烧工况测出热态单双炉排燃烧方式炉排上下流速大小,找
出了相应分布规律,分析评价了单双炉排燃烧方式炉排上下流速分布特点
与差别,肯定了双层炉排燃烧方式空气流动场分布合理性,同时为生物质
成型燃料燃烧设备有一个合理的流场分布指出了方向;通过试验得到了单
双炉排燃烧方式冷热态空气流动场分布规律,找到了冷热状态存在区别与
联系,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空气流动场的简化试验及模拟试验提供
了一定的数据积累。
4.根据有限元分割原理布置测点,采用红外测温仪及多点热电偶温度计
相结合,测出了单双炉排燃烧方式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在4种工况炉
膛各点温度,找到了2种燃烧方式炉膛内温度随炉膛高度方向、深度方向、
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宽度方向变化规律;分析评价了单双炉排燃烧方式温度场分布特点,肯定
了双层炉排燃烧方式温度场分布合理性,从温度场分布角度找到了最佳工
况。从而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燃烧设备燃烧方式确定,运行状态的调整,炉
膛设计及技术改进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炉膛内局部温度分布不
均匀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从而为炉膛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5.根据有限元分割原理布置测点,采用降温方法,用K五江9106等仪器分
别测出单双炉排燃烧方式4种不同工况下,该燃烧设备炉膛内COZ、02、
CO气体浓度,并找到了随炉膛高度方向及深度方向变化规律;从燃烧原理
分析评价了2种燃烧方式炉膛内COZ、02、CO气体浓度场分布特点及相应
燃料层内干燥、干馏、氧化、还原、灰渣层厚度,肯定了双层炉排燃烧方
式炉膛中C02、02、CO气体浓度场分布合理性,从燃烧理论找出了最佳浓
度场分布状态及燃料层内各反应层厚度。浓度场试验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燃
烧设备双层炉排燃烧方式确定,炉膛合理设计及添加燃料的最佳厚度,维
持炉内高效、稳定燃烧运行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同时对炉膛内浓度不合
理分布现象及位置进行分析。
6.根据GB/T1572一2001燃料结渣性测定方法,GB/T1572一2001燃
|
|
|
|
1 |
刘圣勇;杨国峰;苏超杰;王晓东;武少菁;张飞;白冰;;玉米秸秆成型燃料的微观结构观察与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09年03期 |
2 |
田丁;;GCA成型燃料[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1992年01期 |
3 |
刘鹏;沈晓真;苏超杰;王艳玲;杨群发;刘圣勇;;豆秸致密成型燃料微观结构观察与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0年06期 |
4 |
何元斌;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及成型技术(四)[J];农村能源;1996年02期 |
5 |
刘圣勇,陈开碇,张百良;国内外生物质成型燃料及燃烧设备研究与开发现状[J];可再生能源;2002年04期 |
6 |
张百良,樊峰鸣,李保谦,张杰;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及产业化前景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7 |
李泉临;秦大东;;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开发利用初探[J];可再生能源;2008年05期 |
8 |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加工生产线及设备研制成功[J];科技传播;2010年23期 |
9 |
何元斌;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及成型技术(二)[J];农村能源;1995年06期 |
10 |
苏俊林;王震坤;矫振伟;;高效洁净生物质锅炉的开发及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9年08期 |
11 |
王斌瑞;;浅谈生物质能固化原理与意义[J];太原科技;2007年11期 |
12 |
左晓宇;袁海荣;李秀金;;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引火助燃剂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
13 |
林维纪,张大雷;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的几个问题[J];农村能源;1998年06期 |
14 |
刘圣勇,张百良,杨群发,李刚,郭前辉,杨继涛;双层炉排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设计与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3年06期 |
15 |
何元斌;生物质压缩成型燃料及成型技术(一)[J];农村能源;1995年05期 |
16 |
刘圣勇,张百良,张全国,杨群发,李刚,张敏;玉米秸秆成型燃料锅炉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3年02期 |
17 |
肖宏儒;钟成义;宋卫东;任彩红;陈永生;朱德文;;秸秆成型燃料加工装备与掺烧发电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8年02期 |
18 |
刘俊红;王许涛;张百良;;生物质成型燃料在农村推广的经济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
19 |
肖宏儒;钟成义;宋卫东;任彩红;陈永生;朱德文;;我国秸秆成型燃料掺烧发电与加工技术前景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
20 |
王民;朱俊生;;对推广秸秆成型燃料的几点建议[J];可再生能源;198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