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反应器处理猪粪废水条件下污泥颗粒化研究
【摘要】:现代化的养殖技术促进了我国畜禽养殖业向优质、高效发展,并使畜
禽养殖业成为高度专业化产业,但另一方面养殖场排放的大量废水大多未
经处理而直接排到环境中去,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
是解决好对这些废水的处理问题。畜禽粪便废水的处理是个非常复杂的工
艺过程,其中选用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作为整个工艺的前处理单元具有可以
回收能源、能预先去除大部分有机污染物等优点,是养殖厂普遍采用的方
法。
厌氧废水处理技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只是在近年来一些高效厌氧反
应器如 UASB、IC 反应器等开发成功以后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这些反应
器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能在反应器内形成沉降性能好的颗粒污泥,从而
提高了反应器中的微生物量及其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使反应器的有机
负荷率大大提高。与 UASB 反应器相比,IC 反应器具有更高的有机负荷率,
但由于该反应器的开发者 PAQUES 公司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严格的技术保
密,使 IC 反应器的应用范围仅限于少数几种工业废水,更没有用于处理畜
禽粪便废水的例子。
本文以猪粪废水为基质,重点对 IC 反应器高效运行的原因,尤其是颗
粒污泥在其中的形成过程和作用进行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1) 对 IC 反应器处理猪粪废水启动初期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通
过气体置换装置的研究,在 IC 反应器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进水 COD
浓度在 2000mg/L、碱度在 1200mg/L 以及污泥的容积接种量为 15mgVSS/L
左右时,污泥驯化速度快,且沼气中甲烷成分高,有利于反应器的启动。
i
WP=8
河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采用间歇进料和连续进料两种方式对 IC 反应器进行启动实验,并
以 UASB 反应器做对比实验。研究表明:间歇进料的方式难以培养出颗粒
污泥,而在连续进料实验中,两反应器都能使污泥颗粒化,且 IC 反应器颗
粒化程度比 UASB 反应器强。
(3) 实验表明,颗粒污泥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污泥驯化期、颗粒
污泥增长期和颗粒污泥成熟期。
(4) 运行条件下的实验表明,IC 反应器可以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高速
运行;在低浓度下可以适当提高进水流速,而在高浓度下运行时,需要降
低流速;碱度在 1200~2500mg/L 之间时反应器能够正常运行,但碱度的提
高会降低污泥的产甲烷活性,因此应将碱度控制在 2000mg/L 以下;悬浮
物的浓度在 700mg/L 以下时不影响反应器的运行。
(5) 通过对形成颗粒污泥的扫描电镜和透视电镜的观察发现,在颗粒
污泥的表面以产甲烷杆菌和产甲烷球菌为优势菌属,且不同的菌属分别生
长在不同的区域里,具有生长“区域化”的特征;在表面也发现丝状菌,
这表明颗粒污泥的形成与丝状菌的网络作用是有关系的;在颗粒污泥内部
没有发现丝状菌的存在,产甲烷杆状菌和球菌为优势菌,有共生也有区域
化生长。
(6) 本文应用颗粒污泥体积比基质去除率的概念建立了与 Monod 模式
相似的颗粒污泥基质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其基本形式为 U =UmaxS ,该模
K + S
型概念直观,计算方便,经统计分析表明,在置信度为 95%时,该模型与
实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高度显著。
|
|
|
|
1 |
左剑恶,凌雪峰,王妍春,顾夏声;EGSB反应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1)——模型的建立[J];中国沼气;2003年01期 |
2 |
高忠柏;制革厂污水厌氧处理系统的操作与管理[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3 |
I.M.C.Goncalves
,刘丽雅;含有纺织染料废水的生物处理[J];国外纺织技术;2002年01期 |
4 |
肖建寅,黄婉芬;啤酒工业的废水处理技术[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5年05期 |
5 |
石勤智;曹钢;丁富新;;异丙苯氧化反应工艺的模拟[J];中外能源;2006年03期 |
6 |
阮赟杰;谭洪新;罗国芝;王晨尧;车轩;孙大川;;硫自养反硝化对含盐水体脱氮及其动力学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09年02期 |
7 |
朱联锡;邹四维;;高温气相合成超细氮化钛反应速率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0年01期 |
8 |
孙剑辉,张波,彭云辉;新型高效生物处理技术——厌氧折流板反应器[J];工业水处理;2002年04期 |
9 |
李德旺;;中国劲酒公司毛铺基酒基地废水处理工程探讨[J];人民长江;2008年23期 |
10 |
张燕姝;热法甲苯脱甲基制苯反应器的数学模型及反应器放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78年02期 |
11 |
孙立,管锡珺;厌氧反应器综述与展望[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
12 |
郑冲,赖海明;传统法建立动力学模型的不确定性和沿程法(RAPRA)建模[J];化工学报;1991年03期 |
13 |
沈耀良;新型厌氧处理工艺──厌氧折流板反应器[J];重庆环境科学;1994年05期 |
14 |
许立新,汪艳霞,杨云龙;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的动力学探讨[J];山西建筑;2004年16期 |
15 |
修双宁;易维明;李保明;;生物质热裂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7年02期 |
16 |
;阿克佐(AKZO)公司减少汞污染的装置[J];氯碱工业;1974年04期 |
17 |
石炎福;外循环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计算[J];化工学报;1981年03期 |
18 |
;铂小球催化剂的高压再生[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1年01期 |
19 |
彭汝英;李泽震;;催化裂化装置两器的安全评定[J];压力容器;1986年05期 |
20 |
陈玉谷;张本兰;刘作(火寻);万秀林;裴健;;采用折流板式反应器厌氧消化糖蜜酒精废液[J];重庆环境科学;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