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吸附式轿车制冷(空调)模拟试验研究
【摘要】:近年来,吸附式制冷作为一种无氟制冷技术及利用低品位热源的有效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制冷界的重视。吸附式制冷具有许多优点:如无环境污染、无噪声、运行费用低廉等。同时,使用环保型工质和节能是汽车空调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使二者结合起来是摆在众多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吸附式制冷及其在汽车余热利用方面应用的大量研究成果后,从几个方面对轿车发动机冷却水驱动的吸附式制冷作了一些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 对连续回热型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作出了数学模拟,得出了一些制冷工况参数对循环制冷量及COP影响的关系曲线,这些曲线的确立对今后系统的设计和试验具有指导意义。
(2) 较为详细的以桑塔纳2000轿车为例,计算出了该轿车所需要的制冷量约为4kW,同时分析并计算出了桑塔纳2000发动机冷却水所能提供的热量约为4kW、试验测得排气管提供的热量约为10kW。
(3) 设计并建立了一台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试验样机。
(4) 在所建立的样机上模拟桑塔纳发动机冷却水提供的热量,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对样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5) 样机的性能COP最大可达0.3016,平均值为0.2331,试验证明轿车发动机余热吸附式制冷是可行的。
|
|
|
|
1 |
彭爱华,高国珍,杜海存;浅析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江西能源;2005年02期 |
2 |
孙永明;固体吸附式制冷在船舶上的应用研究[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3 |
周洪峰;张兴彪;王雪章;潘新祥;;船舶余热固体吸附式制冷可行性分析和模拟实验系统设计[J];节能技术;2007年03期 |
4 |
滕毅,王如竹;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概况及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5 |
王如竹,吴静怡,滕毅,许煜雄,施雯,杨利民,汪前彬;固体吸附式制冷的关键技术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8年01期 |
6 |
刘家林;郑学林;;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绿色科技;2011年09期 |
7 |
张羽翔;;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应用研究[J];伺服控制;2013年10期 |
8 |
赵加佩;陈宁;冻小飞;;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进展综述[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7年01期 |
9 |
王如竹,许煜雄,吴静怡;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机的改进及运行实验[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年03期 |
10 |
滕毅,王如竹,许煜雄,游全根;改善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方法研究[J];太阳能学报;1998年04期 |
11 |
张柏涛,周伟国;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年03期 |
12 |
王迅;邵福喜;;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的技术分析及其进展[J];节能技术;2006年05期 |
13 |
董景明;黄党和;谷杰然;潘新祥;;吸附式制冷在船舶空调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船舶工程;2008年01期 |
14 |
吴晓阳;;舰艇主机排烟余热吸附式制冷技术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9年02期 |
15 |
黄磊;翟晓强;;吸附式制冷机在110kV蒙自变电站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9年08期 |
16 |
王如竹,戴巍,周衡翔;吸附式制冷研究概况[J];低温与特气;1994年04期 |
17 |
小松富士夫,耿惠彬;“阿德莱富”型吸附式制冷机[J];制冷技术;1997年03期 |
18 |
戴源德;对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技术的应用分析[J];江西能源;2001年04期 |
19 |
杨宏坤;宋正昶;孙守强;梁军辉;王晓龙;;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关键环节分析及其优化[J];能源与环境;2008年05期 |
20 |
李敏华,巫江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关键技术的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