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核糖体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摘要】:家蚕的饲养历史悠久,以家蚕为主体的产业及其附属产业一直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家蚕是全变态型的昆虫,各种性状易于观察,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批遗传变异的品系,加上家蚕的多化性,其雌性个体所产后代数量很大,有利于遗传学研究和突变体的筛选。家蚕作为鳞翅目昆虫的典型代表和理想的生物学模型。在应用上,除了蚕丝之外,家蚕还作为理想的生物反应器也日益受到重视。此外,大部分为害农林作物的害虫与家蚕同属于鳞翅目,对家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将直接推动对鳞翅目昆虫的比较生物学等相关研究,有利于提高鳞翅目昆虫的综合治理水平。
中国完成了对家蚕基因组草图的测序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开展以增加遗传图谱密度、基因定位克隆、基因组精细图谱构建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同时还有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据统计目前已经定位在染色体上的基因较少,给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带来了困难,因此筛选更多的分子标记显得非常重要。
核糖体蛋白基因(RPG)在蛋白合成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由于核糖体蛋白数量众多,功能复杂,以及研究手段的限制,其参与生命调控的作用机制还没有完全了解。近年来研究表明,核糖体还是药物作用的重要靶位,核糖体蛋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001年,Uechi等成功绘制出了人类全部80条核糖体蛋白基因的遗传物理图谱,将80条核糖体蛋白基因定位于2条性染色体和20条常染色体上。然而对于家蚕核糖体蛋白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工作还缺少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为此,本研究以PCR为核心技术,进行分子标记的筛选工作,试验巧妙的利用家蚕的雌不交换特性,结合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将家蚕部分核糖体蛋白基因定位到相应的染色体上,为基因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定位克隆奠定了基础。试验用家蚕品种7019和F50B配制了新的回交种群,抽提了大小群体中200多个个体的基因组DNA。在Genbank上得到了家蚕80个核糖体蛋白基因的核酸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的方法找到了每个核糖体蛋白基因对应的Scaffold,以Scaffold为参考序列,每个对应基因设计出相应的特异引物,使用TD—PCR的方法进行特异性扩增,并对没有多态性的PCR扩增产物进行了酶切试验分析,试验共获得了14个新的分子标记,通过新标记和SSR遗传连锁图谱的结合,将14个核糖体蛋白基因定位到了家蚕的10条染色体上。本研究的开展,有利于加快我国家蚕基因组学研究的进程;有利于家蚕新基因的发现和定位克隆;有利于核糖体蛋白基因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利于推动鳞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研究,为鳞翅目昆虫功能基因组研究和系统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在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S881.26
|
|
|
|
1 |
姜润德,张立新,岳文,朱运峰,路浩军,刘昕,岑信棠,关新元,李春海;人鼻咽癌顺铂耐药细胞系(CNE2/DDP)的建立及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J];癌症;2003年04期 |
2 |
徐家萍,陈克平;家蚕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
3 |
李宏,钱永华;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J];北方蚕业;2003年03期 |
4 |
梁慧玲,梁月荣;植物分子标记技术原理及其在茶树育种中的应用[J];茶叶;2003年04期 |
5 |
黄君霆;蚕分子育种的研究[J];蚕桑通报;1995年01期 |
6 |
陈萍;家蚕品种研究进展[J];蚕学通讯;2000年01期 |
7 |
帅小蓉;SSR及其在家蚕中的应用[J];蚕学通讯;2005年01期 |
8 |
汪琳,周泽扬,代方银,鲁成,向仲怀;家蚕龙角突变基因RAPD分子标记筛选及其克隆[J];蚕业科学;2000年01期 |
9 |
沈利,李木旺,李明辉,苗雪霞,鲁成,黄勇平;家蚕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其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J];蚕业科学;2004年03期 |
10 |
李竞,房守敏,刘文明,李斌,苗雪霞,黄勇平,鲁成;SSR标记在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中的应用[J];蚕业科学;2005年03期 |
|
|
|
|
|
1 |
张晓丽,黄晨;蚕丝的综合利用及新用途的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00年04期 |
2 |
葛世丽,李刚,陈伟,楼铁柱,吴德昌;SAGE方法分析永生化BEP2D细胞及α粒子诱发恶性转化BEP2D细胞的基因表达[J];癌症;2001年01期 |
3 |
姜润德,张立新,岳文,朱运峰,路浩军,刘昕,岑信棠,关新元,李春海;人鼻咽癌顺铂耐药细胞系(CNE2/DDP)的建立及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J];癌症;2003年04期 |
4 |
万平,刘大钧;SSR_S标记与植物遗传育种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5 |
李宏,钱永华;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状[J];北方蚕业;2003年03期 |
6 |
汪永庆,徐来祥,张知彬;RAPD技术的标准化问题[J];动物学杂志;2000年04期 |
7 |
朱伟铨,王义权;AFLP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J];动物学杂志;2003年02期 |
8 |
张艳,张树义;微卫星方法简介[J];动物学杂志;1999年02期 |
9 |
段子渊;DNA标记与动物分子育种[J];黄牛杂志;1999年05期 |
10 |
杜立新;分子遗传标记及其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下)[J];黄牛杂志;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