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
【摘要】: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年轻的分支之一,也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属平原与山地的生态过渡带,由于长期人为的过渡开发利用,现有植被处在不同的退化阶段,植被表现出以天然植被稀疏、低矮、部分地段裸露并镶嵌类型各异的人工植被为主要特点。导致植被改善环境的能力减退。而环境改善和稳定的根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发展和保护。为此,阐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的生态学特征,探求自然恢复机理、对植被恢复过程进行正确评价和预测,既能丰富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同时也为人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和实现该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导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和恢复进程较慢的关键问题是人为的干扰和区域气候变化的结果。本论文在对研究区植被恢复阶段分类的基础上,从土壤、植被和群落演替分析入手,深入地剖析了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特征,找到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特征利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群落演替模型;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预测模型的手段,对植被演替和恢复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研究区各群落植被恢复经历的时间;构建了植被恢复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植被恢复进程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通过研究,本论文取得主要结果:
(1)导致研究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其次是气候原因。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6a、3.5a的周期规律;降水量变化具有8.5a、4.3a的周期性规律。研究区气候特点是平均湿度的减少和平均气温的升高,未来气候将更暖、更干燥。蒸发蒸腾量(ET_0)值将会持续升高。
(2)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大小排序为草本恢复阶段>乔木恢复阶段>灌丛恢复阶段,灌丛和乔木恢复阶段容重差别不大。裸地阶段土壤容重最大,而孔隙度最小。土壤自然含水量大小顺序为乔木阶段>草本阶段>灌丛阶段>裸地。从裸地到乔木阶段,随着植被恢复进程,土壤理化指标逐渐提高。石砾含量降低,粘粒含量增加,粉粘比减小。土壤粘粒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3)植被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随植被恢复进程而增强。气温日变化特征呈不对称的单峰曲线,植被恢复程度越高,气温变化幅度越小,群落调节气温的作用越显著。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呈不规则“U”型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呈负相关。
(4)研究区植物成熟绿叶中的N素含量在1.568%~5.011%之间;枯叶中N素含量变化在0.82%~3.890%之间。植物叶片中N素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相关性显著。植物N素回收效率(NRE)平均值为28.8%,都属于低回收率植物。乔木的NRE表现为最低,灌木的NRE最高。NRE与叶片中N素含量呈负相关,与土壤N含量、有机质含量、速效氮和土壤水分呈现负相关关系。
(5)植物种类随植被恢复进程增加较快,物种丰富度也呈升高的态势;土壤湿度、土壤厚度与H′、D_1、PIE等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指标与多样性指数(H′、D_1)有显著的正相关;乔木、灌木群落多样性指数H′与群落生物量表现为正相关;乔木林群落多样性指数(Jsw、H′)与恢复时间呈正相关;栓皮栎群落恢复时间每增加10a,群落物种数平均增加6种;物种多样性指数(H′)与灌木的盖度和高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草本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D_2)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6)随恢复进程,群落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二者呈现幂函数关系;栓皮栎群落总生物量最大,刺槐次之,侧柏群落生物量最低。乔木群落生物量结构都表现为树干最高,根次之的规律;灌木群落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明显大于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其比值在2.30~3.825之间;草本群落以魁蒿群落总生物量最高,白草群落最小。
(7)乔木群落的凋落量要显著高于灌木群落;群落的凋落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凋落量随季节变化规律为秋季>春季>冬季。凋落物持水量与植被恢复阶段有显著关系,最大吸水率为刺槐群落;最大持水量为20a生栓皮栎群落。刺槐的分解速率最快,理论上完全分解时间需要8.83a:40a生栓皮栎林凋落物分解速度最慢,理论分解时间为26.63a。同一群落中,30a生栓皮栎群落凋落物分解速度最快。灌木群落凋落物分解时间整体上较快,酸枣凋落物理论完全分解期是9.66a;荆条凋落物理论完全分解期为12.35a。随着演替的发展,群落的枯落层和腐殖质层厚度均不断增加,呈现乔木群落>灌木群落>草本群落。表明复杂的群落结构具有更强的物质循环能力。
(8)研究区生态系统总碳贮量随恢复进程而增加。由草本阶段到乔木群落增加约4.5倍。土壤碳总贮量也呈上升状态,但土壤碳贮量占生态系统总贮量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植物碳贮量所占比例逐渐增高,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9)植被演替呈现出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发展的趋势。草本群落逐渐由一年生草本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多年生草本、半灌木及灌木占据群落主体。草本群落演替到10a时,逐渐形成以酸枣、荆条为建群种的单优群落。栓皮栎为优势种的群落是研究区的气候演替项极。刺槐群落在自然演替条件下,它将逐渐为栓皮栎群落所替代,但是由于人为的干扰,刺槐成为研究区一个偏途演替顶级群落。侧柏群落演替进程虽然缓慢,但却表现出了由针叶纯林向针阔混交林发展的趋势。
(10)在研究区,从裸地开始植被演替到顶极群落最快也需要80a时间;但是达到相对稳定的森林群落则只要40a左右。草本植物恢复的时间大约是7~8a。其中土壤中物理结构恢复较慢;群落生物量恢复时间最长。灌木群落恢复时间大约是12~14a。栓皮栎林经过60~84a的时间才能演替到顶级群落。刺槐群落演替时间大致为60~73a;侧柏群落演替时间最长,需要95~110a。演替时间表现为阴坡小于阳坡;缓坡小于陡坡;其中坡度对植被恢复时间的影响最显著。
(11)按照聚类结果,研究区群落恢复进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恢复初期、恢复进展期、恢复中期、恢复稳定期。根据不同恢复阶段,从地理环境、小气候、群落结构、土壤等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小浪底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用生态恢复指数对小浪底山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进行了评价。
|
|
|
|
1 |
章家恩,徐琪;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01期 |
2 |
赵晓英,孙成权;恢复生态学及其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5期 |
3 |
周国逸;关于恢复生态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1期 |
4 |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年03期 |
5 |
张光富,郭传友;恢复生态学研究历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6 |
向成华,刘洪英,何成元;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动态[J];四川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
7 |
彭少麟,赵平,张经炜;恢复生态学与中国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J];中国科学基金;1999年05期 |
8 |
谢运球;恢复生态学[J];中国岩溶;2003年01期 |
9 |
彭少麟,陆宏芳;恢复生态学焦点问题[J];生态学报;2003年07期 |
10 |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与热带雨林的恢复[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3期 |
11 |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与植被重建[J];生态科学;1996年02期 |
12 |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与广东省复合农林业的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03期 |
13 |
丁运华;关于生态恢复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沙漠;2000年03期 |
14 |
陈香;;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7期 |
15 |
翌锦;;生命重生的希望——恢复生态学[J];生命世界;2010年11期 |
16 |
彭少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3期 |
17 |
赵平,彭少麟,张经炜;恢复生态学——退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有效途径[J];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
18 |
杨柳春;专家呼吁成立恢复生态学学会[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年02期 |
19 |
黄春晖,高峻;生态构建——恢复生态学的新视点[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4期 |
20 |
徐文梅;赵海鹰;;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