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研究

李刚  
【摘要】: 本论文是在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小型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系统及生产性运行研究”(项目编号:2006AA05Z1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合生物制氢体系的热效应及其产氢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0676029)的资助下完成。 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及其使用所带来环境污染问题迫使人们开发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氢能因能量密度高、燃烧无污染且利用形式多样而被公认为未来主要的能源载体形式,以氢能使用为核心的“氢能经济”和“氢能社会”发展模式是人们对未来能源使用技术的憧憬。生物制氢是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释放氢气的过程,其产氢条件温和,环境友好且原料来源丰富而被认为是未来氢能生产的主要形式。在各类生物制氢技术中,光合细菌制氢不仅有较高的产氢能力,其还可以利用多种有机废弃物作为产氢原料,实现氢能生产和废弃物处理的双重目标而成为制氢技术研究的热点。 光合细菌制氢是光合细菌在光照条件下将有机质转化为氢气的生理代谢过程,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的开发是光合细菌制氢技术研究从实验室向实际生产转化的关键环节。面对日益增长的氢能市场,开发具有连续生产能力的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成为实现光合细菌制氢产业化生产的基础条件。论文在总结现有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发展现状的基础,结合光合细菌产氢的基本特性,提出了大型光合细菌连续制氢反应器设计的技术途径,研制出了以太阳能为主光源、LED为辅助光源的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系统的试验运行为光合细菌连续制氢反应器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在对现有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置光源多点分布式的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的设计方法。内置光源形式可改变采光面作为反应器结构材料所带来的反应器容积受限和保温问题;多点分布的点光源布置形式可以解决反应器容积受限,使反应器的内部得到均匀光照;太阳能作为主光源和辅助人工冷光源的使用可有效降低反应器的运行成本。 (2)照明光纤可以实现太阳光远距离向反应器的柔性传播,同时还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对光合细菌生长的有害辐射。在各类照明光纤的比较中,多芯塑料聚合物光纤不仅可以满足复杂路径下光传输的要求,其还能实现反应器内多点布光的要求。 在人工冷光源的选择试验中发现,光合细菌在黄色发光LED(Light-Emitting Diode)下的生长和产氢的效果要优于其它对照组,黄色发光LED可以用作光合细菌连续产氢的辅助光源以弥补太阳能因周期性和不稳定性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反应器顶部空间中不同初始气体成分虽然会对光合细菌的生长和产氢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少量空气的存在并不会对光合细菌的产氢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连续运行的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的设计来说可以不使用惰性气体对顶空气体进行置换,但其顶部空间应小于反应器容积的1/3以上。 (4)研制出了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该系统由反应器本体、太阳能集热换热单元、太阳能聚光传输单元、太阳能光伏转换单元、气体收集与储存单元、自动控制单元等6部分组成。 反应器采用折流式结构设计不仅可以满足反应器内部不同空间中布光要求,同时实现反应物在流动过程中自搅拌效果。反应器本体由8个结构相同的独立隔室组成,其设计容积5.76m3,有效工作容积为5.18m3;反应器内部共布置228根玻璃布光管,满足了反应器内部均匀布光的需要;试验系统采用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为反应器提供热量维持反应液温度恒定,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面积为6m2,热水箱容积1.3m3;换热器采用不锈钢三角形翅片管式换热器,其基管直径为φ20mm,换热器换热面积为8.6 m2;太阳能聚光器采光面积2.7m2;太阳能电池板容量为120Wp,蓄电池容量为180Ah,满足系统2d的工作要求。 (5)不同消泡剂对光合细菌的生长和产氢影响的试验表明:在试验所选择的消泡剂中,菜籽油对光合细菌的生长和产氢不存在抑制现象,且具有较强的消泡能力,其经济添加量为0.05%,过高则会引起产氢量下降。 (6)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的启动试验表明:当以纯葡萄糖为单一产氢底物时,需要补充(NH4)2SO4、NaCL、KH2PO4等基础营养物质并在进料时追加30%以上的活性菌体才能满足光合制氢反应器连续稳定产氢的要求。 (7)以葡萄糖为底物的运行试验表明:底物浓度对反应器的稳定运行和产氢具有明显的影响,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系统的总产氢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试验在3%的葡萄糖浓度下获得了最大产氢量;当进料浓度超过4%后,由于高浓度葡萄糖的快速降解导致反应器内溶液迅速酸化使产气率下降。 (8)不同水力滞留期对光合细菌产氢的影响表明:短的水力滞留期可以减少中间产物对后继反应的抑制,但过短的水力滞留期则导致原料的利用低下降,甚至出现原料不完全降解的现象;长水力滞留期条件下虽然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但代谢产物在局部空间中的长时间停留将会对菌体生长产生抑制,并引起产氢率下降。试验在水力滞留期为36h时获得的最高产氢率为4.225m3/m3·d。 (9)利用不同粪便作产氢底物进行的试验表明:在试验所选择的几种畜禽粪便中,牛粪最适宜用作光合细菌产氢的底物,其在黑暗好氧条件下经过5~7d的预处理可以达到最佳产氢效果,试验在其COD为7000mg/L时得到的最大产氢率为0.56 m3/m3·d,过低的粪便浓度由于可转化物质减少导致产氢降低,过高的浓度则因光线在溶液中穿透性较差导致光合细菌无法得到足够光照而引起产氢下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颂阳;;太阳能采油[J];太阳能;1982年04期
2 ;太阳能自行车[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1985年03期
3 敏感;国际太阳能新闻[J];太阳能;1986年01期
4 杨联康;;太阳能和风能在开发西部的重要作用[J];太阳能;1986年04期
5 刘景民;刘灵;;美国1987财政年度太阳能的预算[J];太阳能;1986年04期
6 ;太阳能输水装置[J];能源研究与信息;1989年03期
7 邹占武;韩春梅;;太阳能貯水间[J];太阳能;1990年04期
8 ;太阳能冷库[J];暖通空调;1991年02期
9 ;国际太阳能新闻[J];太阳能;1991年03期
10 陈鸿潮;太阳能存储罐发电[J];发电设备;1992年02期
11 钟山;;国际太阳能新闻[J];太阳能;1993年02期
12 丁良才;舟山举行太阳能产品现场表演[J];太阳能;1995年03期
13 吴福成;太阳能节能双功能灯的试制研究与开发[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14 方创琳 ,杨玉梅;绿色太阳能源时代的呼唤[J];百科知识;1997年02期
15 张肇富;太阳能路灯[J];能源技术;1998年03期
16 ;巴西发明新型太阳能汽车[J];现代交通管理;1999年06期
17 王敏;美拟建太阳能充电站[J];节能与环保;2000年02期
18 ;太阳能住宅[J];航天技术与民品;2000年04期
19 管延慕;推动太阳能技术在家电行业的发展[J];家用电器科技;2000年12期
20 ;世界观察研究所发布最新报告太阳能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能源[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喜哲;李德英;高岩;;北京市某农村居民住宅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实验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宋力昕;章俞之;;太阳能利用及太阳能新材料发展状况[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郑峰;吴正可;;温州市太阳能资源初步评估[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崔容强;胡宏勋;秦玉茂;殷石健;黄燕;孙铁囤;车孝轩;;新千年中国太阳能光伏的曙光[A];中国第六届光伏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崔群;姚虎卿;陶刚;;太阳能固体除湿制冷吸附剂的特性研究[A];江苏省制冷学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康树人;;对黑龙江省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李忠;郑瑞澄;何涛;;太阳能在建筑物供暖空调系统中的应用[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陈永郑;张磊;鹿红伟;吴民安;陈坚波;周国勇;王世阳;李良;;太阳能在便携式小家电产品中的一种应用[A];中国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苑金芳;李红;;太阳能+热泵热水工程节能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10 赵耀;葛天舒;代彦军;;太阳能再生式连续除湿换热器的试验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2 陈燕虹;半主动空气弹簧悬架智能控制算法的仿真及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于碧涌;燃气调压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张博;喷射器与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5 王艳;小型高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6 崔希海;岩石流变扰动效应及试验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7 周家斌;Ni-AlN太阳能选择性吸收涂层中频磁控溅射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张军合;太阳能光合生物制氢系统及其光谱耦合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9 黄群武;耐候性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王芳;太阳能土壤蓄热供暖(冷)系统埋地换热器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润华;同乐太阳能企业的现存问题与发展对策[D];厦门大学;2001年
2 张运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装置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李征;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陈传宝;振荡流热管的研究及其在太阳能集热器中的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彭路明;新型太阳能路灯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新疆大学;2004年
6 刘逸;太阳能地源热泵式空调系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7 王晓冬;太阳能烟囱数值模拟与自然通风的非线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陈永超;钢筋混凝土双悬臂梁试验系统的研制开发[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9 高莲玉;高速列车转向架综合试验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宇;风光互补发电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春玲;皇明跨品牌领养太阳能“孤儿”[N];经济参考报;2005年
2 周青松姜玉涛;中国太阳能秋交会将现身今年经洽会[N];常州日报;2008年
3 陈曙辉 编译;德国面临太阳能组件短缺[N];中国贸易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霍霞;探访北京首座太阳能大厦[N];北京科技报;2004年
5 袁炎长;太阳能与墨西哥农业[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4年
6 本报评论员;全市倾力打造的系统工程[N];保定日报;2007年
7 马津;“五星太阳能”现代营销理念见成效[N];中国工商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自力 刘衍华 通讯员 主明春;“绿色环保”太阳能的推广者[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9 高海燕;铸就节能阳光伟业[N];国际商报;2006年
10 ;太阳能产业步入“科学的春天”[N];工人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