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田间发生动态及繁育技术研究
【摘要】: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蚜属(Aphis),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之一。大豆蚜通过刺吸为害引起叶片卷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对大豆的产量及品质造成重要的影响。寄生蜂是大豆蚜一类重要的天敌,对大豆蚜的种群自然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通过棋盘式采样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大豆蚜寄生蜂优势种;研究大豆蚜寄生蜂的发生动态;研究并掌握优势寄生蜂的饲养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上研究为优势寄生蜂大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的触角进行了电镜扫描观察。
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大豆蚜寄生蜂优势种的筛选
通过调查发现大豆蚜寄生蜂的种类有: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广双瘤蚜茧蜂Binodoxys communis Gahan,蚜虫跳小蜂Syrphophagus aphidivorus Mayr,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solitarium Harting,黄足蚜小蜂Aphelinus flavipes Kardjumov,豹纹花翅蚜小蜂Marietta picta André。其中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对大豆蚜的寄生率最高,发生的数量最多,且出现的时间早,5月中下旬在大豆田零星出现,持续时间长,一直到8月底在大豆田仍然存在,可见其对大豆蚜的控制作用很强。因此,确定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为大豆蚜寄生蜂中的优势寄生蜂。
二、大豆蚜寄生蜂的发生动态
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在5月中下旬已有零星出现,6月中旬数量开始增加,6月底、7月初出现第一个数量高峰;第二个高峰是在8月上中旬。广双瘤蚜茧蜂Binodoxys communis Gahan 6月底出现,7月上旬数量有所增加,8月上中旬数量达到一个小高峰。7月初开始出现蚜虫跳小蜂Syrphophagus aphidivorus Mayr,在7月中旬出现高峰,到下旬数量有所下降,持续到8月底。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solitarium Harting,7月上旬零星出现,到中旬逐渐上升,持续到8月下旬。黄足蚜小蜂Aphelinus flavipes Kardjumov在7月上旬出现,一直到8月中旬结束,而豹纹花翅蚜小蜂Marietta picta André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期间发生。
三、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大豆田繁育技术
通过大田罩笼饲养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通过4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1个对照,从而得出最佳的蜂蚜比例。在7月份的罩笼饲养中,蜂蚜比为1:100的处理,产生的僵蚜数量最多,共产生僵蚜1263个,平均每个罩笼产生315.75±12.83个僵蚜,其效果是最好的,产生僵蚜数量最少的是蜂蚜比为1:200的处理。8月份的罩笼中,蜂蚜比为1:150的处理,产生的僵蚜数量最多,共产生僵蚜1566个,平均每个罩笼内产生的僵蚜数量为391.50±3.07个,产生僵蚜数量最少的仍是蜂蚜比为1:200的处理。
四、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室内繁育技术及基本生物学特性
通过室内饲养,明确了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的基本生物学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历期、繁殖、寿命和性比。在19-31℃范围内,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温度越低,发育历期越长,在19℃,发育历期为13.15d,到31℃时仅为4.52d,发育起点温度为15.23℃,有效积温为149.80日度。在22℃条件下的繁殖量最大,平均单雌产生僵蚜110个,31℃的繁殖量最小,平均单雌产生僵蚜近30个。在19℃,10%蜂蜜水作为饲料,其寿命很长,雌蜂平均寿命达12.86d,当温度达31℃时,以10%蜂蜜水为食料,雌蜂平均寿命仅为3.95天。在19℃和22℃,雌蜂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雄蜂,在25℃、28℃和31℃时,雄蜂的比例要高于雌蜂。同时也摸清了在22-26℃变温条件下,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的发育历期、繁殖数量、雌雄寿命和性比,可为大田的饲养、繁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
五、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触角超微结构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的雌、雄触角均为线形,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蜂鞭节有11个亚节组成,有时12个亚节;雄蜂的触角鞭节有12亚节组成。扫描电镜下,在雌蜂和雄蜂触角上共观察到7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 ST),刺形感器Ⅰ型(sensilla chaetica typeⅠ, SChⅠ),刺形感器Ⅱ型(sensilla chaetica typeⅡ, SChⅡ),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腔锥形感器Ⅰ型(sensilla coeloconicum typeⅠ,SCⅠ),腔锥形感器Ⅱ型(sensilla coeloconica typeⅡ,SCⅡ),板型感器(sensilla placodea , PS)。为提高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的搜寻寄主和寄生效率,提供一定的基础。
|
|
|
|
1 |
何俊华;楼晓明;;寄生稻纵卷叶螟的长体茧蜂属—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长体茧蜂亚科)[J];华东昆虫学报;1993年02期 |
2 |
宋东宝,陈家骅,杨建全;武夷山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1新种(膜翅目:茧蜂科)[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3 |
季清娥,陈家骅;中国革腹茧蜂属 Ascogaster一新种(膜翅目 :茧蜂科 :甲腹茧蜂亚科 )(英文)[J];华东昆虫学报;2002年02期 |
4 |
何俊华,王德安;中国茧蜂科新记录种——中红侧沟茧蜂[J];华北农学报;1992年03期 |
5 |
何俊华,楼晓明,马云;中国直赛茧蜂属记述(膜翅目:茧蜂科:长体茧蜂亚科)[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6年01期 |
6 |
伍志山,杨建全,陈家骅;福建黑腹拟犁沟茧蜂记述(膜翅目:茧蜂科)(英文)[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7 |
游兰韶,周至宏,罗庆怀;中国三种茧蜂学名订正(膜翅目:茧蜂科)[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3期 |
8 |
伍志山,杨建全,陈家骅;云南齿腹茧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英文)[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9 |
陈家骅,伍志山,杨建全;齿背茧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茧蜂科)(英文)[J];华东昆虫学报;2000年02期 |
10 |
宋东宝,陈家骅,杨建全;中国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一新种(膜翅目:茧蜂科)[J];华东昆虫学报;2001年02期 |
11 |
季清娥,陈家骅;愈腹茧蜂属Phanerotoma Weasmael(膜翅目:茧蜂科)一新种记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2 |
许维岸,何俊华;小腹茧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
13 |
宋东宝,陈家骅,杨建全;中国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 1新种(膜翅目:茧蜂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14 |
宋东宝,陈家骅,黄居昌;中国绒茧蜂属Apanteles Foerster一新种(膜翅目:茧蜂科)[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1年04期 |
15 |
余恩裕;;鞘蛾(Coleophora spp)的寄生蜂[J];吉林林业科技;1990年04期 |
16 |
陈家骅,杨建全;中国全脉茧蜂属一新种(膜翅目 :茧蜂科)(英文)[J];昆虫学报;1999年04期 |
17 |
许维岸,何俊华;侧沟茧蜂属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膜翅目 :茧蜂科 :小腹茧蜂亚科 )[J];昆虫学报;2000年02期 |
18 |
许维岸,何俊华,李淑君;小腹茧蜂属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膜翅目:茧蜂科:小腹茧蜂亚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9 |
吐尔逊·阿合买提;张红英;郭文超;;新疆粮棉混作生态区茧蜂种类调查初报[J];昆虫天敌;2006年04期 |
20 |
杨建全;陈家骅;黄居昌;;中国拟犁沟茧蜂属一新种记述(膜翅目:茧蜂科:软节茧蜂亚科)(英文)[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