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区山茱萸选优、繁殖及GAP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是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属(Cornus)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天然分布于暖温带和亚热带山区,我国主产秦岭、天目、伏牛等山区。以果入药,是药、食、观赏兼用的经济植物。其果含有生理活性较强的山茱萸皂甙、皂甙、多糖、苹果酸、酒石酸、酚类、树脂、鞣质和维生素A、C等成分。其味酸涩,具有滋补、健胃、利尿、补肝肾、益气血等功效。
由于长期以来,山茱萸生产以粗放经营为主,处于半野生状态,栽培上几乎没有什么技术性投入;从栽培现状看,总体上处于低水平、低效益状况,表现在无品种、无科学的繁殖方法、无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等。因此规范山茱萸的种植技术,加强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出优质高产的药材,是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药材安全、稳定、可控及出口等的特殊要求,国家提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对山茱萸药材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本研究首次在GAP原则的指导下,对河南省伏牛山区山茱萸进行了种质资源调查及优良类型选择;对伏牛山区山茱萸主产县气候条件及地质环境等生态因子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伏牛山区发展山茱萸生产的不利因素;对山茱萸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观测研究;对山茱萸种子繁殖、嫁接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进行了生长调控技术对山茱萸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建立了伏牛山区山茱萸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用以规范伏牛山区山茱萸的种植和生产,保证山茱萸原料的需求和质量,为山茱萸药材生产的优质、稳定和可控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概述如下:
1.深入伏牛山区的西峡、内乡、南召等山茱萸主产县进行种质资源调查,伏牛山区山茱萸主要分为石磙枣、马牙枣、大米枣、小米枣、八月红、正青枣、珍珠红、笨米枣、青榔头9种自然类型。其中石磙枣、马牙枣、正青枣、八月红是丰产类型,结果多,出药率高,药质好,适宜推广应用于生产;笨米枣、青榔头树势旺盛,抗逆性强,可培育用作砧木;小米枣果小,黏核,产量低,不适宜在生产上发展应用。在无性繁殖的情况下,果实大小、果形、成熟期以及果实的经济性状(果皮厚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干出皮率等)可以稳定遗传,可以选育出高产优质的优良类型。据优良类型选择标准,近圆柱形果类型、椭圆形果类型和短梨形果类型,鲜果千粒重均在1000g以上,出皮率在20%以上,且肉厚,品质好;丰产性、抗逆性等方面均表现较好,达到了优良类型标准,可初步定为优良类型。
2.根据伏牛山区山茱萸主产县地质环境分析,栽培和发展山茱萸应选在海拔以600~1000m,背风向阳、坡度较缓的山坡荒山或退耕还林地以及沟边、路边、地边、房前屋后为宜;土壤以微酸性或中性、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土最好,壤土次之,黄泥土较差,石碴土或过酸过碱之地不宜栽种山茱萸,山顶、山脊和风口不宜种植山茱萸。根据伏牛山区山茱萸主产县气候条件分析,早春低温冻害和夏旱特别是伏旱,是伏牛山区发展山茱萸的不利因素。
3.对伏牛山区山茱萸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研究表明:2月上旬混合花芽萌动;2月中、下旬花序出现(早、晚熟品种相差约10天);3月上旬~3月中旬为小花开花期;4月上旬小果形成;4~6月果实快速生长;7~8月为果实内部充实期;9月下旬~11月上旬为果实成熟期;11月上旬~翌年2月落叶进入休眠期。短果枝是主要结果枝;结果枝群是重要的结果部位,其寿命和结果能力与其在树冠内所在位置及栽培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
4.山茱萸种子播前处理以春季坑藏处理最好,其次为秋季随采随处理。地膜覆盖的山茱萸出苗效果好,覆膜苗质量明显高于未覆膜苗,尤以黑膜效果更好。
山茱萸嫁接以嵌芽接的成活率最高,苗木质量最好,其次为切接。秋季嵌芽接较春季成活率高,具体时间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嫁接繁殖以笨米枣用作砧木嫁接成活率最高,嫁接苗质量最好。其次为青榔头,小米枣较差。
山茱萸压条繁殖时在母株基部剪除萌条时留桩O.5~lcm,可促进次年母株萌发新枝。新萌发的枝条埋条前对萌条生根部位环切2圈,可提高压条生根数。以1年生枝条压埋15~20cm生根容易,生根数多。
山茱萸扦插繁殖的插条处理以吲哚丁酸0.05%浓度速蘸2 min的处理方法最佳,选用腐叶土为扦插基质效果最佳,插穗选择一年生嫩枝为佳。
5.通过对山茱萸主产区单干疏层开心型、从干开心形、疏散分层形三种树形的生长和结实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证明从干开心形是生产上的适宜树形,可实现早产丰产。摘蕾、疏花、疏果技术以随生随摘效果最为明显,平均株产量、千粒重、出皮率都高。其次,疏蕾比疏花好,疏花比疏果好。虽然随生随摘效果最好,但是费时费工,可以考虑采取疏花序的方法。
6.制订了伏牛山区山茱萸GAP草案,规范了伏牛山区山茱萸的种植和生产,为山茱萸药材生产的优质、稳定和可控提供科学依据。
|
|
|
|
1 |
程黔荣,杨勤,钟世红;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重金属污染的防治[J];中国药业;2004年06期 |
2 |
李光胜,张来起,魏建华,周凤琴,许金梅,史国生,潘炳文,赵忠堂,袁燕东,王学军,李普检,郭庆梅,吕绍方;药用牡丹GAP生产技术规程(草案)[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年05期 |
3 |
王兴仁;冯玉良;李甲富;;连翘GAP规范化栽培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
4 |
蔺海明;中药材GAP及其基地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甘肃农业科技;2003年01期 |
5 |
黄琳;;山茱萸GAP标准操作规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
6 |
石志刚,王华,焦恩宁,李润淮,安巍,李云翔,王文华;宁夏枸杞规范化种植(GAP)基地管理[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年03期 |
7 |
徐建中;王志安;俞旭平;王文博;虞锦义;沈宇锋;;益母草GAP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年04期 |
8 |
王吉谭;;动物福利及GAP对生猪养殖的福利要求[J];饲料工业;2007年13期 |
9 |
朱小强;王维成;张海东;;桔梗GAP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2008年12期 |
10 |
何开家;曹斌;姜平川;韦桂宁;梁江昌;周军;;九里香(GAP)规范化种植技术[J];大众科技;2009年03期 |
11 |
任跃英,陈红梅,王秀全,尹春梅,赵露;人参种植业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药材;2001年10期 |
12 |
陈伟建;枇杷叶GAP栽培的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J];福建热作科技;2002年03期 |
13 |
陈福民;宋双红;王喆之;;陕西商洛黄芩规范化种植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14 |
贺红,潘超美,黄海波,张桂芳,徐鸿华;广佛手GAP试验示范基地环境质量的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年03期 |
15 |
庞玉新,赵致,袁媛;贵州产黄精生产操作规程初步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4年03期 |
16 |
岑丽华,徐良,郑雪花,徐焱琛,郑荣波,黄荣林,周路山;广金钱草规范化栽培技术[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
17 |
荣维广;郭华;杨红;;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研究现状[J];农药;2006年05期 |
18 |
任红;李劲松;孔祥义;何子顺;安可屾;;海南甜瓜GAP设施栽培关键控制点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19 |
朱亚;赵永平;刘新华;;甘肃省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08期 |
20 |
李建军;李军芳;李景原;孙华;;河南省中药材GAP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