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柏纳米乳在体肠吸收及药动学研究
【摘要】:目的:我国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中药资源丰富,新型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为我国新药开发拓展了宽阔的道路。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新剂型研究应用于中药传统制剂的二次开发,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药物疗效,而且可将其作为一种新药开发上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药物的吸收机制及药动学研究为新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中药制剂,特别是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绝大多数有效成分未明或干扰因素太多,缺乏体内微量定量分析方法,其药物的吸收机制及药动学研究较为滞后,成为新药研发的一个瓶颈亟待解决。本课题首先将现代微乳化新型释药系统应用于传统中药制剂二妙丸的二次开发,将其制成苍柏纳米乳制剂,以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并对其体内肠吸收机理及药物动力学进行初步研究,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奠定基础。
方法:(1)利用大鼠小肠的生理状况与人相似的特点,选用大鼠在体小肠单向灌流法模型,以HPLC测定苍柏纳米乳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并以苍柏纳米乳灌流液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为指标,考察苍柏纳米乳在大鼠小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苍柏纳米乳与苍术黄柏提取物溶液的肠吸收情况;不同药物浓度下苍柏纳米乳的肠吸收情况;P-gp蛋白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对苍柏纳米乳的肠吸收情况的影响,探讨其吸收动力学,为剂型设计提供生物药剂学依据。(2)运用体内血药浓度法对苍柏纳米乳进行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苍柏纳米乳制剂和苍术黄柏提取物混悬液,并于灌胃后不同时间点断尾取血,采用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药物浓度,采用DAS2.0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分析,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进一步探讨药物吸收的特征及评价模型的相关性。
结果:(1)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延胡索乙素为内标物,建立了内标法测定苍柏纳米乳灌流液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苍柏纳米乳中盐酸小檗碱在大鼠十二指肠段的吸收参数Ka、Papp值显著高于其在空肠、回肠、结肠段的吸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苍柏纳米乳组与苍术黄柏提取物溶液组的比较显示:纳米乳组的吸收参数Ka、Papp值均大于提取物溶液组的Ka、Papp值,但两两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浓度的苍柏纳米乳吸收情况显示:低、中浓度组的纳米乳肠吸收参数与高浓度组(49.6μg/mL)的肠吸收参数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gp蛋白抑制剂对苍柏纳米乳小肠吸收情况的结果表明含P-gp蛋白抑制剂组与不含P-gp蛋白抑制剂组的苍柏纳米乳吸收参数Ka比较并没有明显增大,反而略有减小,结果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运用液质联用色谱法,以白鲜碱为内标物,建立了内标法测定大鼠血浆样品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大鼠灌胃给予苍柏纳米乳制剂和苍术黄柏提取物混悬液后,其药动学参数如下: AUC0-24分别为(199.498±103.358) μg/L·h、(87.765±32.165) μg/L·h; AUC0-∞分别为(321.641±298.927)μg/L·h、(185.414±163.053)μg/L·h;Cmax分别为(27.45±16.952)μg/L、(15.275±2.772)μg/L;t1/2z分别为(8.307±4.453)h、(9.688±4.815)h。
结论:苍柏纳米乳的最佳吸收肠段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次之,结肠吸收最差,纳米乳组的肠吸收稍好于提取物溶液组。苍柏纳米乳中盐酸小檗碱在吸收过程中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可初步判断盐酸小檗碱的吸收为主动转运,盐酸小檗碱可能不是P-gp蛋白底物,不受P-gp蛋白抑制剂的影响或P-gp蛋白在十二指肠段表达较少,导致抑制剂作用不明显。初步药动学研究结果显示,大鼠口服苍柏纳米乳的生物利用度大约是口服苍术黄柏提取物混悬液的1.7倍,说明所制备的苍柏纳米乳能显著改善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