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
【摘要】: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监督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来实现其维护公共资金安全、制约权力运行、捍卫国家利益等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中自生的“免疫系统”,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功能。公众参与是国家审计机关秉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充分履行权力制约监督职能、有效服务国家治理的创新工作方式,是国家审计事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推动力量。然而,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国家审计仍处在探索阶段,大多数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对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不少疑虑,使得公众参与国家审计活动呈现出随意性和偶然性等特点,这不仅会影响公众参与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有碍于国家审计行政监督效力的实现,还会因为无序混乱的公众参与行为造成重大审计风险,因此,对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如何让公众参与国家审计成为规范且有效的工作常态,就成为了急需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公众参与国家审计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的陈述,以及对我国公众参与国家审计当前条件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我国实现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参与国家审计在我国是可行的。我国不仅在公众参与主体、政策支持、制度体系、技术手段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实现公众参与的条件,而且各地审计机关也在纷纷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实践经验。然而,可行并不代表有效,无序的公众参与只会造成国家审计工作的混乱甚至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对比有效公众参与活动的相关要求,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国家审计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公众参与活动缺少硬性制度约束,审计整改责任缺少法律法规界定,现有工作条件无法充分满足公众参与需求,公众参与过程中的社会矛盾风险、审计质量风险、信息泄露风险等防控机制不够成熟等等。这些不足不仅有碍于公众参与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还有可能带来审计风险,降低审计工作质量,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根据分析和研究结果,本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扬长抑短,对我国国家审计实现有效的公众参与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建议通过加大日常审计工作宣传、完善审前公示制度、扩大审计进点会参会人员范围,提高国家审计工作的影响力;通过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法律法规体系、有效落实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立健全审计整改追责制度,保障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有序运行;通过科学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工作机制”、丰富取证方式和完善审计评价体系,改善国家审计服务于公众参与的工作条件;通过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审计保密工作、建立外部服务考核标准,做好风险防控工作,规避潜在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首次对我国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理论基础,到我国国家审计的制度现状,再到我国现已具备的实现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条件,形成了一个逻辑分析链,避免了以往其他学者只攫取部分问题进行单面研究的局限;二是针对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国家审计存在的障碍与不足,结合审计工作实践,为我国国家审计实现有效的公众参与,创新性的提出了重视审前公示制度与审计进点会的召开、建立公众参与风险防控机制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将为公众参与国家审计的实现与运行提供有效的发展方向,为国家审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其作为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的经济评价作用和权力监督职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