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的联合检测与腺瘤性息肉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全世界需要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胃癌位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在世界上位居肿瘤致死原因的第四位,在我国位居肿瘤致死原因的第二位,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因此,从全球角度来看,胃癌的预防和治疗仍然是重要的卫生保健问题。胃癌的发生存在地区差异性,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相比,胃癌更多的发生在经济条件落后、卫生水平较差、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该病的特点是起病隐匿,多数患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不易被察觉,出现典型症状时多数已处于病情进展期。胃癌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营养状况、肿瘤的发生部位、病理分型、肿瘤的分期,其中主要与肿瘤的分期有关。早期胃癌多数可以内镜下微创治疗,这种方法具有创伤性小、病人痛苦少、容易被接受的优势,预后相对较好,五年生存率较高,约90%;而病情一旦发展至晚期,多数已发生了远处转移,无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案,其五年存活率都远远低于40%,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使家庭和国家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因而,早期诊断和治疗胃癌能有效降低它的死亡率。众所周知,诊断胃癌的“金标准”是胃镜联合病理组织学检查,但由于它是一项侵入性的操作,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不容易被接受,在临床工作中很难作为人群大规模筛查胃癌的工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致力于寻找一种方便、快捷、经济、患者依从性强的诊断指标。伴随着生物学和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幽门螺杆菌(HP)的联合检测方法凭借其简便、经济、非侵入性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关注。很多研究表明血清学检测方法与早期胃癌、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腺瘤性息肉作为胃癌前病变之一,是否也与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具有相关性,目前研究较少。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幽门螺杆菌及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联合检测与腺瘤性息肉的相关性。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我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分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他们分为了对照组(内镜下检查提示浅表性胃炎的患者)、腺瘤性息肉组和胃癌组三组,其中对照组86例,腺瘤性息肉组51例,胃癌组64例;(3)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对所有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的水平,并计算出PGI与PGⅡ的比率(PGR);(4)HP检测:应用~(13)C呼气试验的方法定性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5)分别比较了各组患者检测的血清学指标水平及HP感染率,同时根据HP感染情况的不同比较了各组HP阳性患者及HP阴性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针对腺瘤性息肉患者,比较了不同大小及不同部位的息肉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水平,同时各组分别与对照组及胃癌组进行比较。结果:1、PGI:腺瘤性息肉组及胃癌组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胃癌组低于腺瘤性息肉组(P0.05);PGⅡ:腺瘤性息肉组及胃癌组高于对照组(P0.05),但腺瘤性息肉组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GR:腺瘤性息肉组及胃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胃癌组低于腺瘤性息肉组(P0.05);G17:腺瘤性息肉组及胃癌组高于对照组,但腺瘤性息肉组与胃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P感染率:对照组的HP感染率为53.5%,腺瘤性息肉组的HP感染率为47%,胃癌组的HP感染率为75%,三组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和腺瘤性息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组和胃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患者根据HP感染情况的不同进行的血清学指标比较:PGI:各组HP阳性患者均高于HP阴性患者;PGⅡ:各组HP阳性患者均高于HP阴性患者;PGR:各组HP阳性患者的均低于HP阴性患者;G17:各组HP阳性患者与HP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不同大小的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比较:将腺瘤性息肉按息肉大小的不同分为大于1cm和小于1cm两个亚组,这两个亚组分别与对照组和胃癌组比较,结果表明,直径1cm的息肉组与胃癌组相比,血清PGI、PGⅡ、PGR及G1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与对照组相比,血清PGI及PGR降低,而血清PGⅡ及G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径1cm的息肉组与胃癌组比较,血清PGI及PGR较高,PGⅡ及G17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径1cm组与直径1cm组比较,直径1cm组血清PGI和PGR均低于直径1cm息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PGⅡ和G17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5、不同部位的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血清学指标比较:根据腺瘤性息肉的部位不同,分为了胃窦息肉、胃体息肉、贲门胃底息肉,分别与对照组及胃癌组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部位的血清PGⅠ及PGR均降低,而PGⅡ及G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部位的血清PGⅠ、PGⅡ、PGR、G17与胃癌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胃体息肉及贲门胃底息肉相比,胃窦息肉的G17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胃体及贲门胃底部息肉相比,胃窦息肉患者血清PGⅠ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间PGⅡ及PGR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腺瘤性息肉组及胃癌组的PGI、PGR低于对照组,PGⅡ及G17高于对照组;2、腺瘤性息肉可能与HP感染无关;3、HP阳性患者血清PGR水平低于HP阴性患者,而HP感染情况可能与血清G17的水平无关;4、腺瘤性息肉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能与息肉的大小及发生部位有关;而血清胃泌素17水平可能与息肉的大小无关,与息肉发生的部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