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
【摘要】:
余华的先锋小说创作以其独具的个性与文化冲击力引起了文坛的瞩目,九十年代以来更因其创作的转型而倍受批评界关注。在余华不同时期的风格迥异的小说中,对生存真相的揭示与追问成为贯穿始终的精神线索。本文试图从研究者较少涉足的“生存意识”为出发点,串联起不同创作时期的小说文本,以对蕴含在小说中的生存意识的考察,梳理出作为先锋小说主将的余华从叙事革命到回归传统姿态背后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也以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探究为创作中的变化寻求更为内在的诠释。
全文除引言与结语外,共分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单梳理了对余华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二十世纪文学思潮中的生存意识,简要阐述了对余华小说生存意识的认识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正文结合不同的创作阶段,从四个角度对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荒谬的真相。余华对生存的关注联系着他对个体精神真实的执着,这使其小说中的生存意识立足于“去蔽”以发现真相的立场,并在创作之初即表现出强烈的困境意识。小说中的生存现实是一种观念化的真实,可理解为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本质,指涉着存在于经验现实表象背后的各种关系结构中的荒谬性。这一时期文本中的观念化真实多回应着存在主义母题,但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困境范围与程度的不断扩大与深化,对荒谬的揭示由具体的境遇逐步指向社会历史结构与人类自身的精神结构,涵盖了历史、现实、人性乃至死亡。在把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思维碾碎的同时,以令人惊骇的精神冲击使人领悟了意义的缺席,以唤醒人们对荒谬的敏感来进行对生存处境的深层反思。
第二部分:致命的威胁。暴力与苦难作为余华小说中的两个核心语码,体现了
余华小说困境意识的深化。对常理的拆解立场使余华很容易地走向对立于经验世
界的另一极端,进一步将一股的荒谬口境瓜向极度的生存形态,直指人性自身的恶
与潜伏的暴力欲望。正是人的暴力欣望沟成了历史的暴力欲望,反过来又残害着
人的生存。苦难在余华小说中作为人类永远无法逾越的生存形态得到了不断深
比,既是暴力的一种结果,又比暴力更为严重、持久地威胁着人的生存。这两者在
波此生成中J删着生存的困境,并囚与死亡的共同联结成为困境最深刻的根源,小
说中的主存意识山正是在余华{卜b亡的高度敏感与夫庄中进一步凸显出未。这汾
形成于成长经历与创伤记忆中的敏感与关注使其笔下的暴力与苦难呈现出残酸化
白勺特证,既有其批判与警示作用,暴力书写中对感觉的放纵又一定程度地走人了天
才的误区。
第三部分:绝望的宿命c随着苦难色彩的渐趋浓重,余华小说由早期的暴力与
血腥开始更多地渲染命运之无常,从而也愈加具有丫生命本体意义上的深层悲哀。
。’、性恶不再是一切苦难的归结之所.汁家以褐示“世界ZI身的规律”未探究苦难人
生的命运。在小说听描摹的灰色的人生图景中,听有的人都在宿命的笼罩下生存,
人物只是于盲目的欲望洪流中破动地等待着死亡与宿命的来临,这在主体精神立
场上区训于存在主义臣抗绝望的悲Mh刊ZI,又与兽迅小说中启蒙时代的英难气质
与悲剧悄抑有根本的不同。随着余华达下意义世界的彻底坍塌与荒谬生存的真相
大白,作家对生存的追问步人绝境,于是有了标志其创作转折点的《在细雨中呼
喊》。小说把笔投向童年与故乡,希凶以追忆与幻想营建精神家园,然而家园幻像
在今天叮下观。上却破更深地涧#了厂。,1。个体的。’、的悲剧,吐宿命和其乌托邦的实
质,从而把余华的精神探寻推八了少深的绝望。
第四部分:虚无的超越。余华以对民问立场的转向承续着发现生存真相的立
场。开始把人物放置于民问和社会1万土的具体苦难境迟中,以主体立场的改变未
寻求;踢匹n答案。民问生行形6的坚M与温厚使余华发现生存的根基原本来自
“活着”自身的力量c在对力量的关注中,余华认识到真正体现出力量的不是愤怒
的进攻而是对苦难的承受。这种承受中表现出来的温和、单纯、宁静与坦然使主体
超越了死亡,流露出与宗教人生精神和传统文化中道掸人生境界相趋近的思想倾
向,并与存在主义的取向有着殊途而同归的一致性。民间精神资源的发掘与主体
精神的生成使余华的民间写作区别于“新写实”小说,并没有削弱批判的力度。但
仅仅将主体交托于民间并不意味着主体可以一劳永逸地获得拯救,并且生存的根
基毕竟不是生存的全部,立场的改变也不足以构建新的世界观,在残酷黯淡的命运
面前,主体安之若素的超然背后隐藏着一种更深的虚无与悲哀。
结语部分通过分析余华的创作理想,指出正是其小说对精神内涵的追求,内在
地决定了其创作中的变化,从而使其在众多先锋小说家的作品中显现出独特的个
性与魁力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