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因子对银杏组织培养中黄酮类化合物产生影响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以银杏幼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为材料, 进行继代培养,并选出松软的细胞团进行液体培养;考察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对愈伤组织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不同浓度的La3+对银杏愈伤组织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分别加入10-4g/L、10-3g/L、10-2g/L、10-1g/L镧离子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均优于对照,其中10-4g/L的浓度最佳, 继代培养和液体培养的结果也是一致的,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却随着镧离子浓度的提高而降低。考虑到当生物处于逆境时,Ca2+浓度升高,以及黄酮类化合物产生中的某些酶需要Ca2+的参与, 所以在培养基中改变了Ca2+的浓度, 但培养基中Ca2+的浓度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关系仍需进一步证实。而在基本培养基中去掉Ca2+进行继代培养半年,再加入不同浓度的La3+, 发现加入La3+的培养基中长出的愈伤组织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低于对照, 而La3+浓度的高低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很小。本实验还发现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多, 愈伤组织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也会减少。 利用低温对愈伤组织进行处理(每天放入4~6℃下30mins), 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对照没有明显提高;然后将同一愈伤组织进行继代培养出的细胞团放入4~6℃下处理30分钟,然后放置常温下每30mins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一次, 发现30mins后测定的结果比低温处理后立刻测定的结果低, 而以后的结果没有什么变化; 低温处理30mins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就比对照高, 而此后继续进行低温处理,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这说明低温刺激黄酮类化合物产生持续的时间很短。在液体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时发现培养的前10天为延滞期, 从第11天到第15天为指数增长期。所以选择第10天和第15天作为液体培养的测定时间。在加入Cu2+后发现细胞生长受到轻微抑制,而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加入黄酮类化合物产生的前体物(0.05g/L的苯丙氨酸和0.2g/L的乙酸钠)后, Cu2+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会被缓解., 而且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倍到2倍; 考虑两种相反的作用,浓度为10-4mol/L 的Cu2+是比较合适的,可以认为Cu2+是一种良好的非生物诱导子。而水杨酸的加入可以提高悬浮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其机制需进一步证实。
|
|
|
|
1 |
陈法志,杨守坤,陈宝林;银杏叶用品种的初步筛选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2年01期 |
2 |
孙宏,陈潭;信息讨论台[J];农村百事通;1997年09期 |
3 |
田金余,李群,陈云,黄海燕,蒋宝维,袁觉,王昆荣,印福女;银杏种质资源的引进、筛选与利用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4年07期 |
4 |
于震宇,李艳菊,郭军战,代晓龙;银杏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5 |
吕祥生;论我省银杏资源的开发利用[J];江苏绿化;1995年02期 |
6 |
吴家胜,应叶青,曹福亮;银杏施肥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7 |
肖少东,姚浩清,陈长贵,曾平,刘睦桃;安化山区发展银杏的可行性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1995年01期 |
8 |
房海德;银杏市场分析[J];农家顾问;2003年07期 |
9 |
王华田,孙明高,程鹏飞;影响银杏叶黄酮含量的相关因素[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10 |
李新明;我国银杏生产现状与发展[J];中国果菜;2000年01期 |
11 |
;银杏市场缺口大[J];林业实用技术;2003年10期 |
12 |
李锋,韦霄,付秀红,许成琼;广西银杏资源及发展前景[J];广西农学报;1996年02期 |
13 |
杜香莉,郭军战,肖慧贞;我国银杏药用化学成分及加工利用的最新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4 |
薛萍,李柏海,肖新华,张云跃;银杏叶中化学成分地理种源的变异[J];经济林研究;2000年03期 |
15 |
吴建忠,陆信仁,王平裕;采叶银杏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9年01期 |
16 |
郭长禄,陈力耕,胡西琴,何新华;银杏组织培养及其利用研究进展[J];果树学报;2003年05期 |
17 |
董云岚;银杏产品市场走俏 抓紧建立生产基地[J];河南林业;1997年03期 |
18 |
肖新华,王以平;银杏叶中化学成分的遗传变异[J];林业科技;1998年05期 |
19 |
江德安;叶用银杏品种黄酮含量的比较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
20 |
广西林地螱调查研究组;家螱为害银杏的情况调查及防治研究[J];广西植保;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