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种融资效率比较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硕果累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融资制度充分动员国民储蓄转化,为转轨经济提供了持续的资本供给,有力推动了经济稳定增长,中国经济也因此创造了“奇迹增长”,曾一度被誉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但是,近年来,经济体制转换与融资制度发展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与摩擦,这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制约和阻滞。
综观二十多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的高积累率对其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效的融资制度才能促使资本形成。改革之初,国家通过强有力的金融控制,一方面利用可靠的国家信誉消除储蓄者对国有银行的风险顾虑,从而使国有银行体系迅速集中起来分散于居民部门的金融剩余,增加了国家所能控制的可贷资金数量;另一方面,国家掌握着银行信贷分配权和利率决策权,确保了国家对金融资源的支配地位,有效地实现了金融资源的动员,国家转而以补贴的形式,将不断增大的资金总量注入到国有经济中,支撑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我国经济改革进程中,为了保持高速增长的资本形成率,国家不得不依托国有银行的信用垄断地位,利用金融管制政策的低成本动员金融剩余,并对国有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正是得益于国家控制型的融资制度,这一金融安排充分动员了国民储蓄,并在金融体系创造了大量的金融剩余。
然而,随着经济环境与融资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融资制度的绩效发生了变化。现行融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效率损耗,引发了稀缺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现阶段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程中融资制度属于中国转型经济中市场程度滞后的领域。主要表现在:融资制度市场化还没有真正形成,金融功能仍处于抑制状态,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与融资制度安排处于一种低效率均衡之中等等。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对融资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突破原有技术层面的改革思路,重新构建中国融资制度模式,切实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内很多学者主张我国建立市场主导型融资制度,但是现实国情允许这种做法吗?究竟现阶段什么样的融资制度会对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采用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融资制度的形成入手,系统地比较了银行主导型融资制度和市场主导型融资制度的各自优势、适应环境和绩效,结合我国的现行融资制度,分析了现行融资制度的效率,指出了现行融资制度的效率损耗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改革思路和对策。
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框架、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第二部分介绍了融资制度的相关概念以及融资制度的相关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阐述了银行主导型融资制度和市场主导型融资制度的起源、发展,比较了这两种融资制度的适应环境和绩效,并介绍了新近流行的风险投资。
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的源泉,继而得出“资本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结论,并根据Levine的金融计量体系分析了我国现行融资制度属于何种类型,最后回顾了我国融资制度的改革历程。
第五部分依靠一系列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法考察了我国现行融资制度的绩效,指出了现行融资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问题的根源。
第六部分是对我国现行融资制度效率损耗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本选题的研究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