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温度和光照对大型溞-金鱼藻-铜绿微囊藻三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淡水和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水质问题,并导致水华频发。铜绿微囊藻是常见的水华优势种,属于非固氮蓝藻。生态修复是有效控制水华的最佳途径。水生植被的恢复重建和生物操纵技术是两种常见的生态修复方式,但其控藻效果受到水体氮浓度的限制,同时受到温度、光照等重要生态因子的影响。为了阐明氮、温度和光照对水生植物和生物操纵控藻效果的影响机制,我们构建了溞-草-藻水生微宇宙模型,进行了相关研究,为水华的治理提供重要依据。本文选取大型溞、金鱼藻和铜绿微囊藻分别作为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的代表,研究5种氮浓度下,溞-藻,草-藻和溞-草-藻共培养时各自的增长率和培养液中氮磷削减率的变化以及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光暗比对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控藻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1)在温度25℃,光强2600 lx,光暗比14 h:10 h,磷浓度1.5 mg/L,及氮浓度梯度为0.5、2、4、8、16 mg/L的条件下:(1)用不同氮浓度梯度的BG-11培养液单独培养铜绿微囊藻时,氮浓度控制在1.97mg/L以下,可有效降低培养液中藻的增长率。实验末期(15 d),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维持在1.86×10~7 cells/mL以下,藻类无法持续增长。(2)当大型溞和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时,大型溞有效控藻的氮浓度范围为0.5-4 mg/L。此时,铜绿微囊藻的增长率显著低于其他氮浓度处理组,而大型溞的增长率则与之相反。实验末期(15 d),铜绿微囊藻生长速率减慢,细胞密度维持在2.98×10~6 cells/mL以下。(3)当金鱼藻和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时,有效控藻的氮浓度范围为0.5-2 mg/L,对应氮浓度下(0.5和2 mg/L),实验末期(15 d),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分别是溞-藻共培养的23.89%和21.51%,控藻效果更好;(4)当大型溞、金鱼藻和铜绿微囊藻共培养时,有效控藻的氮浓度范围为0.5-16mg/L,且氮浓度为0.5-4 mg/L时,铜绿微囊藻的增长率显著低于大型溞和金鱼藻,且均为负值,控藻效果最好。草-藻竞争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生物操纵的抑藻效果,减少水中氮磷含量,长期有效地改善水质。(2)在光强2600 lx,光暗比14 h:10 h,氮磷浓度同(1),温度梯度为15、20、25、30℃的条件下,进行溞-草-藻共培养实验:温度为15-25℃,氮浓度为0.5-4mg/L时,铜绿微囊藻的增长率低于大型溞和金鱼藻,抑藻效果显著。但温度为15-20℃时,培养液中氮磷的削减率较小。温度为30℃时,大型溞生长较差,增长率低于150%;氮浓度为4-16 mg/L时,铜绿微囊藻爆发式增殖,不能被有效抑制,水体呈蓝绿色。(3)在温度25℃,光暗比14 h:10 h,氮磷浓度同(1),光强梯度为1600、2600、3600、5000 lx的条件下,进行溞-草-藻共培养实验:光强为1600-3600 lx,氮浓度为0.5-4 mg/L时,铜绿微囊藻的增长率低于大型溞和金鱼藻,抑藻效果较好。但光强为1600 lx时,对培养液中氮磷的削减较差。光强为5000 lx时,铜绿微囊藻增长较快,随氮浓度增大,其增长率逐渐增大,而金鱼藻增长率与之相反,水体较为浑浊,不能有效抑藻。(4)在温度25℃,光强2600 lx,氮磷浓度同(1),光暗比梯度为10:14、12:12、14:10、16:8的条件下,进行溞-草-藻共培养实验:光暗比为10 h:14 h时,金鱼藻生长较差,增长率均在15%以下,且不利于培养液中氮磷的削减。光暗比为12 h:12h和14 h:10 h,氮浓度为0.5-4 mg/L时,铜绿微囊藻的增长率低于大型溞和金鱼藻,抑藻效果显著。光暗比为16 h:8 h,氮浓度为2-16 mg/L时,大型溞、金鱼藻和铜绿微囊藻的增长率没有显著差异,抑藻效果较差。
|
|
|
|
1 |
邱昌恩;王卫东;;过氧化氢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
2 |
蒋茜茜;张小凤;陈文清;;9种黏土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8年07期 |
3 |
付保荣;鲁男;苗斌;王淑妍;左世文;何哲;张润洁;;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
4 |
袁明哲;陈姗;陈嘉伟;刘其根;胡梦红;;有毒铜绿微囊藻胁迫下三角帆蚌消化系统的扫描电镜观察[J];生物学杂志;2015年01期 |
5 |
方群;崔莉凤;庞晓辰;;铜绿微囊藻对磷酸盐的代谢及动力学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9期 |
6 |
李海兵;韦嵩;;池塘养殖中铜绿微囊藻防治试验[J];中国水产;2008年05期 |
7 |
高豫娟,周培疆,沈宏,周雪,宋立荣,沈银武,刘永定;苯丙胺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
8 |
郝赤,闫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0年S1期 |
9 |
高学庆,任久长,宗志祥,蔡晓明;铜绿微囊藻营养动力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10 |
刘静玲,盛连喜,候瑞珍;不同温度下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农业与技术;1994年02期 |
11 |
何家菀,何振荣,俞家禄,俞敏娟;东湖铜绿微囊藻毒素的分离与鉴定[J];海洋与湖沼;1988年05期 |
12 |
周志俊,薛寿征;淡水蓝藻的毒素与毒性[J];卫生毒理学杂志;1988年01期 |
13 |
张青学,俞敏娟;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毒性及毒素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1期 |
14 |
冯凡;赵中华;陈晨;田园;郦倩玉;龚雄虎;叶晨昊;;铜绿微囊藻对有机毒物菲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年09期 |
15 |
李源;闫浩;施媚;何宗祥;张庭廷;;菹草与铜绿微囊藻化感互作及其对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6期 |
16 |
;我校“中草药黄连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项目获国际先进水平[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