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框架与“一致性效应”对男男性行为者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摘要】:从美国1981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至今,已过了近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间,虽然医学领域的进展突飞猛进,攻克了诸多难题,但对于艾滋病患者,仍只能做到延长其生存期、提升生存质量,而无法真正地打败病魔。所以,对于艾滋病来说,防的重要性甚至大于治——从根源上阻隔病毒的传播,才是最重要的。高危人群是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重点对象,而在高危群体中,相对来讲,MSM(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男男性行为者)人群又是感染风险最高的,为一般群体的27倍。在MSM群体中,以无保护性肛交和多性伴两种主要形式的高危性行为是艾滋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那么针对这两种途径来说,通过使用安全套实现物理阻隔则是最为简便易行的预防措施。虽然目前已经可以通过服用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来预防艾滋病,但使用安全套仍然可以帮助MSM群体预防其他性传播疾病,并预防原发性耐药的发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提升MSM群体的安全套使用意愿,促进他们的安全套使用行为方面,阅读艾滋病流行现状和预防方式等相关信息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但目前为止,我国针对艾滋病相关健康信息的研究仍相当欠缺,且只停留在不同表征方式的有效性上,鲜少有人将信息的表述形式和个体的特质与状态纳入考虑范围中。虽然西方针对健康信息中的框架效应与个人动机特质等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即便是同样含义的信息对人们的说服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我国的文化背景下,探究究竟如何表述信息才是最有效的,以及对不同特质的人来说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最有效的,是非常必要的。另外,了解疾病有关信息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行为。在我国的MSM群体中,仍普遍存在“知行分离”的现象,那么对知识与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进行探讨和研究,从而解决该人群中知行不一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就是知识与行为之间的一个重要因素,指的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与促进个体进行安全性行为之间密切相关。但是在国内,提升MSM群体的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仍是空白。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网络平台,以滚雪球采样的方式招募MSM被试,并探讨了信息框架及“一致性效应”对MSM群体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其中,“一致性效应”指的是当个体的趋近/回避动机效价与信息框架类型的效价一致时所达成的最佳效果。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趋近/回避动机或许是通过调节了信息框架与个体对信息质量评价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产生了影响。本研究用三个研究来证明该猜想。其中,研究一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的方法,对比了控制组与实验组(收益框架/损失框架)阅读信息材料后信息质量评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得分,以及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得分。研究二采用2(收益框架/损失框架)×2(趋近动机特质/回避动机特质)的双因素被试间设计,对趋近/回避动机特质在信息框架与信息质量之间的调节作用,以及信息质量在信息框架与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分析。由于趋近/回避动机也可以是由情景引发的状态,所以研究三通过颜色暴露启动被试不同的动机状态,再次对一致性效应的潜在机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阅读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安全套使用的相关信息能够提升被试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但只有以收益框架表述的信息能够提升被试的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2.趋近/回避动机特质没有在信息框架与信息质量或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调节作用,且在一般情境下,信息质量并非信息框架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的中介;3.红色启动了被试的趋近动机状态,而蓝色启动了被试的回避动机状态,而动机状态在信息框架与信息质量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损失框架下回避动机被试的信息质量得分高于趋近动机被试,收益框架下两种动机状态被试的信息质量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最后,信息质量在信息框架和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之间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