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光学响应的中性受体的合成及对阴离子化学传感性质研究
【摘要】:由于阴离子在化学和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设计和合成生物学、医学和环境中重要阴离子的受体分子是当前超分子化学中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酰胺、脲、硫脲等氢键给体基团由于具有强的氢键键合能力且受溶液的pH值影响较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阴离子受体的设计和合成中。将荧光基团键联于这类受体的超分子识别体系,既具有选择性地识别阴离子性能,又具有在识别过程中灵敏的荧光响应和传感特性,对开发作为以阴离子识别为基础的在环境阴离子污染物监控、有害阴离子的医疗诊断和微量分析等方面的灵敏的阴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合成了一系列含有荧光团(蒽、萘)或生色团(对硝基苯)的含酰胺、脲、硫脲的非环状、环状、多分支受体分子,并通过荧光光谱滴定、UV-vis光谱滴定、~1H NMR等方法研究了这些新型受体与一些重要阴离子(羧酸、卤素、磷酸、二羧酸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光化学传感性能。主要内容如下:
1.对不同结构的阴离子受体及它们对阴离子的选择性识别和光化学传感的研究进展做了较详细的综述。
2.合成了带有蒽荧光团的非环状酰胺受体分子Ⅱ-1,通过荧光、UV-vis光谱等研究了受体在CHCl_3中识别阴离子的性质。该受体分子能选择性识别平面型的醋酸阴离子和对硝基酚氧阴离子,并形成1:1络合物,而对卤素阴离子(Cl~-、Br~-、I~-)无响应。醋酸和对硝基酚氧阴离子使得主体荧光猝灭,且主体使得对硝基酚氧阴离子溶液颜色从黄色变为无色。
3.合成了带有蒽荧光团的大环化合物Ⅲ-1、Ⅲ-2,研究了受体在CHCl_3中与阴离子的相互作用。阴离子因PET机理使得主体Ⅲ-1、Ⅲ-2荧光发生猝灭,形成1:1络
合物。受体111一l选择性识别阴离子的顺序为F一Cl一HZPO4一C玩COO一Br一
I一。m一2对F一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4.合成了一系列含有毗咤环的脉或硫脉受体W一1、W一2、W一3,分别带有生色团
(对硝基苯)或荧光团(蔡),在DMSO或CHC13中研究了受体与阴离子的相互作
用。受体W一1、W一2、W一3对CH3COO一具有一定选择性识别,和阴离子间形成1:l
络合物。DMSO中,CH3COO一使得W一1的溶液颜色发生明显改变,从黄色变为红褐
色,其他阴离子不能引起这样明显的颜色变化。与阴离子(CH3COO一、HZPO4一、Cl一)
键合使得主体IV一2的荧光增强,W一3的荧光减弱。受体W一1对醋酸阴离子的选择性
识别能力比W一2、W一3强。荧光和UV‘vis光谱滴定的结果表明,W一1·CH3COO一、
IV一2·CH3eoo一、IV一2·HZPo4一的结合常数较大。
5.合成了一系列含有荧光团葱及酞胺和硫脉的多分支受体V一1、V一2、V一3、V
一4,研究了受体在DMSO中对二梭酸阴离子(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
辛二酸、癸二酸)的选择性识别能力。受体与二梭酸阴离子之间以多重氢键发生相
互作用,观测到荧光光谱的明显变化。受体V一1、V一4在识别阴离子的同时不仅观
测到荧光的显著增强,还出现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从黄色变为红色)。受体V一1与
二梭酸阴离子形成主客体1:2络合物,对己二酸阴离子具有更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
络合常数极大,logK=9.93,受体中强拉电子的硝基增强了对阴离子的结合能力。受
体V一2与二梭酸阴离子作用时观测到荧光显著增强(约为原来的4.5倍),受体V一3
与二梭酸阴离子作用时观测到荧光碎灭现象。受体V一2、V一3与二梭酸阴离子形成1:
1主客体络合物,选择性地识别碳链较长的二梭酸阴离子,对己二酸具有较强的选择
性识别能力。
|
|
|
|
1 |
肖元晶,吴晓军,曾振亚,何永炳,孟令芝,吴成泰;一类新型四酰胺杯[4]氮杂冠醚的合成及阴离子识别研究[J];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
2 |
吴芳英,温珍昌,江云宝;硫脲类阴离子受体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4年05期 |
3 |
;液/液界面上阴离子识别的电化学行为[J];分析化学;2009年01期 |
4 |
张有明,徐维霞,李满林,魏太保;人工合成受体的阴离子识别研究(Ⅰ)——乙二醛缩双芳氨基硫脲的合成及阴离子识别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12期 |
5 |
聂丽,张煊,吴芳英,江云宝;含水介质中N-苯甲酰胺基-N′-苯基硫脲衍生物识别阴离子研究[J];化学学报;2004年04期 |
6 |
郭琳,张煊,江云宝;高选择性氟离子识别受体的设计与识别机理[J];化学学报;2004年18期 |
7 |
尹振明;何家骐;程津培;;N-硝基苯基吡咯酰胺对阴离子识别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5期 |
8 |
吴芳英,胡美华,谭晓芳,赵永强,纪昭君,李丽;硝基苯偶氮酚衍生物应用于阴离子识别[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8期 |
9 |
苏冬冬;牛浩涛;王莹;何家骐;程津培;;基于咪唑的荧光传感器对磷酸二氢根离子的高选择性识别[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4期 |
10 |
包爽;贡卫涛;宁桂玲;;含吡啶阳离子的阴离子受体的研究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9期 |
11 |
苏晓渝,袁艺,谢如刚;三维主体分子的合成及阴离子识别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3年02期 |
12 |
李楠;;基于氢键作用的阴离子受体研究进展[J];化工之友;2007年17期 |
13 |
宛瑜;叶铃;王海营;吴翚;;N-苯酰基-N-对硝基苯基硫脲荧光受体对阴离子的识别研究(英文)[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
14 |
娄建平;陈道明;骆超;周前雄;王雪松;张宝文;;两种结构简单绕丹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氟离子的选择性识别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09年04期 |
15 |
吴芳英,谭晓芳,蔡红辉,谢冰,万小芬;偶氮喹啉-镍离子配合物应用于HSO_4~-识别研究[J];化学学报;2005年04期 |
16 |
任海仙;唐静;魏太保;张有明;;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和阴离子识别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1期 |
17 |
张有明;庞海霞;魏太保;;2-氨基-4-硝基酚应用于水溶液中阴离子识别的研究[J];化学试剂;2008年04期 |
18 |
刘阁;高玲;秦巧玲;;阴离子探针性质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8期 |
19 |
崔英;叶保辉;牛艳丽;钟永瑞;;[Ru(phen)_2(H_2biim)](PF_6)_2配合物与阴离子的选择性作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9期 |
20 |
聂丽;胡蕾;傅绪成;江云宝;;N-(2,4-二硝基苯基)-N'-取代苯腙衍生物对阴离子识别研究[J];化学学报;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