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星载SAR影像定位和从星载InSAR影像自动提取高程信息的研究

杨杰  
【摘要】:对遥感图像的应用,目标位置的确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目标的位置参数在空间遥感中是一个基本的信息量,它是地形测绘、灾害监测、资源普查、变化检测等一切遥感应用的基础信息。如何对遥感图像进行精确定位及从遥感图像获取地面三维信息一直是遥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合成孔径雷达(SAR)具有全天候、大范围、有一定穿透力等优点,被选作本文空间定位研究的对象。在SAR基础上发展的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除继承了SAR的优点外,还能提取高精度地面三维的信息,能对地面目标的慢速运动和地壳微小移动做高精度的检测,其在军事、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中,有着极广的应用领域。对InSAR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SAR影像的象素定位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做法是:在SAR影像中找出一些位置已经确定的参考点,然后推导影像象元相对于这些点的位置,从而实现SAR影像的象素定位;另外一种是无地面控制点的SAR影像象素定位方法,它的定位模型是Curlander J.C.提出的,并且运用Seasat卫星数据进行了实验,实现了用于海洋冰面运动的监测,精度可达到200米,但没有给出该模型的任何实用的求解方法。与第一种方法相比,该方法有如下优点:(1)不需要在星载SAR的视场中使用任何位置确知的参考点,因此将真正突破现存的地-空定位理论,达到空-空定位水平(绝对定位);(2)其定位精度将仅仅取决于星历数据的准确性、地球模型的有效性、脉冲时延所决定的目标斜距精度、以及成像中多普勒信息的估计精度。因此对于SAR卫星,必须从成像几何特性去着手来实现无控制点的SAR影像精确定位。本文通过仿真研究,找出了各参数对定位精度的影响;通过真实数据的实验,证明了从模型入手的无地面控制点直接定位能获得较好精度。 InSAR的概念由L.C.Graham于1974年首先提出。由于其对雷达技术和成像技术要求较高,加之也没有专门发射用于干涉雷达处理的卫星,很难得到好的干涉数据,故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发展比较缓慢。九十年代后,尤其是ERS-2卫星发射后,得到了大量的可用干涉雷达数据,极大地推动了InSAR发展,使其成为雷达和遥感技术研究领域最活跃的热点之一。 本文对SAR的研究,以星载数据为对象,对无地面控制点的数据实现直接定位,获取其定位精度,并对成像参数对定位的影响进行分析。对InSAR的研究,以最终获取数字高程图为目标。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成像的原理、成像算法对位置的影响、定位模型、InSAR的原理、InSAR完整的数据处理流程、流程中关键环节的理论和具体实现方法。对InSAR处 理中各环节的论述,以理论为基础,力求简单准确,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实现方法和准则.在 对传统方法的分析基础上,对亚象素的配准,平地效应去除,相位的展开及相位到高程的转 换等算法都进行了分析和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终真实数据的实验结果证明文中的分 析和提出的算法是可靠的。 最后对本文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下一步在SAR和InSAR数据处理所应关注的 目标,文章的基本章节顺序安排如下: 第一章叙述 SAR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工作方式; 第三章首先对星载SAR的儿何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SAR成像的运动补偿技术, 并对星载SAR成像算法进行了分析介绍,最后实现了典型RD成像算法; 第四章详细讲述了SAR定位原理,建立了雷达成像参数对定位影响的关系曲线,并对点 目标进行模拟研究来验证算法,得到了有价值的结论;最后应用实际数据对算法对模型进行 了检验; 第五章阐述了InSAR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对基线估计的方法,给出了影响InsAR高程测 量精度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给出了InSAR处理实现的整个流程,对各关键处理步骤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 了关键部分的处理算法。最后在VC++环境下开发了InsAR处理软件,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 了验证,表明整个处理流程的分析和处理是正确的、有效的; 第七章介绍了Gcolmager4.0的基本功能模块,并给出了InSAR算件的整个实现流程; 最后对本文所做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下一步在SAR和InSAR数据处理所应关注的 目标。 综合本文的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概括如下: 1、分析成像算法的基础上,实现了星载SAR的R一D成像算法; 2、对5 AR的特性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点目标的仿真; 3、建立仿真模型,应用仿真模型对各项误差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 从成像来研究定位,多普勒中心频率对定位精度没有影响的结论: 4、运用实际数据对定位算法进行了实际验证,结果证明定位算法完全正确; 5、对inSAR数据处理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并用VC++实现了InSAR的处理 软件包; 6、在对传统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和见解。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儒云;王耀南;毛建旭;;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工程;2007年05期
2 王丽娟;蒋厚军;达汉桥;廖明生;;统计费用网络流相位解缠并行处理[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9期
3 黄惠宁;吴文豪;覃辉;;TerraSAR-X卫星聚束模式数据干涉处理研究和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4 潘斌,杨杰,詹总谦;星载SAR干涉测量生成DEM的两个关键技术的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3期
5 杨伟;卢艳;吴友平;;INSAR相位解缠的半参数解算方法[J];科技广场;2007年11期
6 吴友平;彭军还;夏元平;;INSAR相位解缠的半参数解算方法[J];四川测绘;2008年01期
7 靳国旺;徐国华;余懋勋;谭雄;张宇驰;;基于瞬时频率估计的InSAR相位解缠[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8 魏志强;金亚秋;;一种最短分割路径的相位解缠算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7年02期
9 王紫燕;袁运斌;;一种组合的InSAR数据的相位解缠算法[J];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07期
10 吕乐婷;陈圣波;车大为;刘银萍;;D-InSAR原理及其数据处理流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S1期
11 季灵运;王庆良;杨成生;郝明;;InSAR相位解缠算法的分析与评价[J];测绘工程;2008年05期
12 张红敏;靳国旺;徐青;秦志远;;利用差分滤波进行多基线InSAR相位解缠[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9期
13 刘国林;独知行;薛怀平;郝晓光;;卡尔曼滤波在InSAR噪声消除与相位解缠中的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2期
14 魏志强;金亚秋;;密集残差点区域的解缠算法[J];遥感学报;2009年01期
15 吴宏安;张红;王超;汤益先;吴涛;;基于SRTM DEM的InSAR高分辨率山区地表高程重建算法(英文)[J];遥感学报;2009年01期
16 刘子龙;蔡斌;董臻;;基于局部频率和多网格技术的InSAR相位解缠算法[J];测绘学报;2010年01期
17 闫满;刘国林;;能量方程在InSAR相位解缠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8 江国焰;许才军;李明峰;温扬茂;;利用两种z变换算法的PS-DInSAR相位解缠与等价性证明[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3期
19 钟何平;唐劲松;张森;陈鸣;;利用量化质量图和优先队列的快速相位解缠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3期
20 杨磊;赵拥军;王志刚;;最小生成树相位解缠中冗余去除算法[J];遥感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廷臣;焦明连;史建青;王秀萍;;InSAR图像相位解缠的最小费用流法及其改进算法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查显杰;戴志阳;;一种精确的InSAR形变干涉图相位解缠算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争;张过;张继贤;;遗传算法在InSAR相位解缠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王玲;丁志华;王川;吴开华;;基于k空间相位解缠的谱域光学相干层析相位显微成像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魏志强;金亚秋;;一种基于最短分割路径的相位解缠算法[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6 赵争;张过;张继贤;;遗传算法在InSAR相位解缠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7 杨夏;孙祥一;于起峰;伏思华;;基于等值线判定的质量图引导相位解缠法[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魏志强;金亚秋;;密集残差点InSAR相干图像的二种路径积分解缠算法[A];200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何儒云;;基于小波变换的InSAR干涉图滤波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高宏良;刘利力;章志佳;;INSAR处理中相位转换高程技术的研究[A];2006年浙江省测绘学会工程测量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和讨论工程测量发展趋势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瀚雯;单/多基线相位解缠绕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张妍;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相位解缠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何为;磁共振成像二维相位解缠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4 李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高程测量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蒋锐;合成孔径雷达自聚焦算法研究及其在机载干涉技术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范洪冬;InSAR若干关键算法及其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毛建旭;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三维成像处理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8 熊涛;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汪鲁才;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成像的信息处理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何儒云;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处理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玲;低相干雷达干涉信息相位解缠技术研究与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黄澜心;基于最小二乘的相位解缠理论与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刘怡;基于路径跟踪的相位解缠理论与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陈国栋;基于网络流模型的统计费用流相位解缠并行算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欢欢;PSInSAR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研究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杨敏;多基线InSAR获取DEM数据的关键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黄蓉;InSAR相位解缠算法比较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8 饶杨莉;InSAR相位解缠算法研究及其软件开发[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9 范钟;D-INSAR技术在滑坡信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邓晓龙;InSAR相位解缠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