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但突出的问题是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以及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低下。这中状况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并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仅需1-2亿劳动力就足够了,剩余的劳动力亟需转移。本文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转移范围来说,无非是向国外转移和在国内消化,要想向国外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只能主要在国内消化。而在国内消化,可供选择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就地转移,就地消化;二是通过农村城镇化,向小城镇转移;三是向大、中城市转移。而要想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来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看来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向大中城市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始积累已基本完成,由于目前城市的发展也出现较多问题,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降低,所以,要想使其再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现在估计很困难,但将来有可能,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具有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独特优势,通过农村城镇化,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村富裕文明,保证农业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为将来大中城市再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作坚实的铺垫。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下,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观念、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仍比较低。
本论文主要研究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农村城镇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讨,二是对农村城镇化中小城镇建设的探讨。我们相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将有重大进展。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99.2;F323.6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299.2;F323.6
【引证文献】 | ||
|
|||||
|
【参考文献】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