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摘要】:转移支付问题是近年来经济学界讨论较多的问题之一。在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已经拥有比较长的历史,也比较健全成熟。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间补助制度的改革和设计成为很多发展中国家以及处于转型阶段国家制定政策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由于过去没有构建过此类的合理方案,目前该问题很受关注。
首先本文介绍了转移支付的概念和思想起源,又按其范围将转移支付分为四个层次,并强调文中的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收入转移。
其次,指出市场经济下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地方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之上,其内在逻辑是按照“市场失灵—公共产品—地方公共产品—政府间收支划分—转移支付”的思路展开的,随后介绍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存在的若干理由,设计标准和资金来源。并介绍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再次,在介绍了对政府间转移支付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后,文章又在Ramsey—Kass—Koopmans框架下引入转移支付分析,得出在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形式下,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的结论。
在对转移支付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考察中,我先介绍了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情况,包括转移支付的基本目标、使用手段、制度设计和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沿革等内容,强调经济落后的省份对转移支付的依赖性更强。并指出我国现有的转移支付在横向财政均衡方面提高了财政均等化程度,但地区间差异仍很大,而分税制改革保基数的处理方法使得用于财政均等化的财力不多,是其最关键的因素。
最后,我利用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的数据,对转移支付构成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实证考察,其结果进一步说明,转移支付大部分构成要素与经济增长是负相关的。唯一的例外是税收返还,但我国当前的税收返还办法是1993年在保持地方既得财力基础上确定的,越富裕的地区返还越多,这认可并加剧了财力在不同地区的不公平分配。这里的税收返还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结论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更富有效率的观点,而不能说是转移支付要素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