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之道
【摘要】:19世纪中叶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以其充实的思想内容、史诗般的创作规模和悲壮奇丽的文笔,场面恢弘,寓意深刻,堪称美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表现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象征性小说。小说自1851年问世以来,评论界一直对它毁誉参半,因为书中反映出的对人类文明进步疑虑重重的思索和神秘悲观的阴郁气氛超出了当时正处于上升时期的美国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方人在经历了一战噩梦之后,这部极具前瞻性的小说才得到重新审视并被赋予了美国文学中重要的历史地位。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疯狂复仇的故事,船长亚哈这个悲剧式英雄人物捕杀白鲸的偏执行为最终走向了对自然规律和无穷宇宙的恶意挑战,结果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也埋葬了他人获得拯救的希望。
小说处处充瀛着作者对人类未来命运及其与上帝、自然之间关系的深邃哲学思考。本篇论文从中获得灵感启发,旨在依据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理论,从哲学的角度对《白鲸》的思想主题做出一番较新的探讨和分析。康德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三种能力,即认知能力、审美情感和道德意志,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三个对象——真、美、善的探析,围绕着“人是什么”这一主题进行全面阐述而写成了著名的三大批判著作。将这种哲学中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论的构筑体系运用到文学批评中来就形成了本文的基本论述框架。
论文的第一章综述了康德的批判哲学理论,阐明本文所要依据的研究模式;并例证出《白鲸》作者麦尔维尔的哲学品位。
第二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从本体论关怀方面分析解读《白鲸》的悲剧主人公船长亚哈追逐白鲸的行为,表明这种行为体现了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意识形态的极端走向,即知识理性的无限膨胀和道德信仰的不断缺失。人已经不再受困于具有绝对权威的神秘上帝的战栗阴影之下,并开始用理性的认知能力去掌控外在世界和反观自我。亚哈捕杀白鲸的失败结果代表了人类知性极度扩展,并试图超越其内在的有限性对无限理念做出盲目追求所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式的矛盾结局。然后从认识论研究方面针对《白鲸》的主要叙述者以实玛利的思想活动进行哲学阐释,主要针对认识世界的方法问题。与亚哈相反,以实玛利没有把白鲸作为科学分析的拆解对象,而是视之为某种思想先设,借以把握世界的最终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