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MnPS_3和MoS_2夹层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
【摘要】:夹层化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研究领域,与化学、物理、材料、生物等众多学科密切相关。夹层反应将各种无机、有机或复合物客体插进层状无机主体层间,形成一系列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夹层化合物。由于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夹层化合物常常展现出较单纯主、客体更为丰富的光、电、磁、催化等性能,因而成为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论文由四部分研究工作组成。第一部分(第二章)是研究以氮氧自由基MPYNN为客体,硫代亚磷酸锰(MnPS_3)、二硫化钼(MoS_2)为主体形成的夹层化合物的合成、组成与结构鉴定及其电、磁学性质。第二部分(第三、四章)是研究以氨基酸分子为客体,硫代亚磷酸锰(MnPS_3)、二硫化钼(MoS_2)为主体的夹层化合物的合成、组成与结构鉴定及其电、磁学性质。第三部分(第五章)研究以N-取代吡咯衍生物及其聚合物为客体,硫代亚磷酸锰(MnPS_3)、二硫化钼(MoS_2)为主体的夹层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电、磁学性质。第四部分(第六章)则采用XRD监测了DMSO与MnPS_3的反应过程,并探索以DMSO为溶剂,MnPS_3直接夹层反应的可能性。
第一章综述了夹层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等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特别是以过渡金属硫代亚磷酸盐和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为主体的夹层化合物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工作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以氮氧自由基为客体分别与无机层状主体MnPS_3、MoS_2反应合成了两个新的夹层化合物(MPYNN)_(0.14)Mn_(0.93)PS_3与(MPYNN)_(0.13)MoS_2。根据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发现这两个夹层化合物的夹层间距扩大值均为5.63(?),表明客体自由基MPYNN均采取了其吡啶环或咪唑环垂直于主体层的排列方式。其红外光谱发现夹层后游离自由基的N-O伸缩振动由原来的1377cm~(-1)分别移至1383cm~(-1)、1381cm~(-1)。采用SQUID技术研究了它们的磁学性质,(MPYNN)_(0.14)Mn_(0.93)PS_3在高温区表现为顺磁性,在7K左右发生了一个较弱的亚铁磁相变,该磁相变有可能源于MPYNN与MnPS_3相互作用。(MPYNN)_(0.13)MoS_2则仅仅展现了顺磁性。用四探针法对(MPYNN)_(0.13)MoS_2的粉末压片进行了变温电导率测试,在300-120k区间,表现出半导体特征,而小于120K区间,电阻骤然增大,转变为绝缘体。其室温电导率为2.5×10~(-3)S/cm,导电激活能E_a=0.16eV,导电性质比纯主体MoS_2有所提高。
第三章通过离子交换法合成了氨基酸与MnPS_3的三个夹层化合物Mn_(0.88)PS_3(Arg)_(0.25)、Mn_(0.84)PS_3(His)_(0.34)、Mn_(0.83)PS_3(Lys)_(0.35)。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该系列夹层化合物的结构组成进行了鉴定,并对客体排列方式进行了探讨。根据该系列夹层化合物的层间距扩大值(分别为4.47(?)、4.07(?)、3.76(?)),推断氨基酸客体分子在主体层间以单分子层方式排列,且
|
|
|
|
1 |
张旭红;杨述韬;王淑萍;;氮氧自由基-稀土配合物[J];化学进展;2008年Z2期 |
2 |
李承辉;顾志国;左景林;游效曾;;一价金的氮氧自由基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磁性(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09期 |
3 |
周惠琼;苏旭;陈兴国;井口真;张德清;秦金贵;;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有机氮氧自由基/MnPS_3夹层物的合成与磁性(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
4 |
石志强,李玉良,葛忠新,朱道本;含稳定氮氧自由基的C_(60)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磁性质[J];科学通报;1999年24期 |
5 |
王利亚,刘志亮,张晨曦,刘占泉,廖代正,姜宗慧,阎世平;自由基-Mn(Ⅱ)链状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磁性研究[J];中国科学B辑;2003年04期 |
6 |
张晨曦,廖代正,姜宗慧;金属-氮氧自由基层状配合物磁性体系[J];化学通报;2003年05期 |
7 |
刘有成,江致勤,吴树屏;氮氧自由基的研究(Ⅱ)——哌啶类氮氧自由基的溶剂效应及其分子结构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0年02期 |
8 |
忻文娟,张清刚,张建中,李益新,范景玮;马来酰亚胺氮氧自由基标记细胞膜和活细胞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研究[J];科学通报;1981年23期 |
9 |
杨俊林,何光龙,徐广智;几种光敏剂分子与稳定氮氧自由基-氧化四甲基哌啶醇相互作用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6年07期 |
10 |
许少凡,金牛,王成福;二硫化钼含量对铜-石墨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矿冶工程;2003年03期 |
11 |
A·A·Katbab;G·Scott;叶永成;;抗氧剂作用机理胺及其氮氧自由基的抗疲劳作用[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81年04期 |
12 |
朱力知;苏炳录;沈德康;;四甲基哌啶醇氮氧自由基酯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J];化学通报;1981年06期 |
13 |
梁文忠;周祥凤;;受阻哌啶氮氧自由基对聚丙烯的抗热氧和抗光氧效能的研究[J];石油化工;1989年08期 |
14 |
张发;刘有成;;氮氧自由基研究——XVIII.水溶液中哌啶氮氧自由基单电子氧化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测定[J];化学学报;1989年02期 |
15 |
王清廉,阎武山,张自义;二叔丁基氮氧自由基的制备及其阻聚性质的初步评价[J];合成橡胶工业;1988年06期 |
16 |
袁希召,田暄,陈耀祖;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的电子碰撞诱导裂解途径[J];质谱学报;1983年02期 |
17 |
张永康;;氮氧自由基金属络合物的合成进展[J];化学通报;1988年10期 |
18 |
鲁润华,石硕,汪汉卿;几种氮氧自由基与环糊精作用的EPR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8年01期 |
19 |
刘有成;江致勤;张发;;氮氧自由基研究 ⅩⅢ.哌啶氮氧自由基与半胱氨酸在碱性水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和机理[J];化学学报;1985年11期 |
20 |
刘有成,高忠理;氮氧自由基研究——谷胱甘肽与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在碱性水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与机理[J];科学通报;1987年1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