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星载INSAR技术提取高程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
【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利用从雷达复影像数据衍生出来的相位信息来提取地表高程、地表变化及土地利用等信息,从而服务于高精度的地形测绘和形变监测等。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已经成为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在探讨干涉成像机理的基础上,从测绘工程的应用需求出发,着重解决了高精度、快速生成高质量干涉图、以及干涉相位向高程转换等几个关键问题。
论文首先系统介绍了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以及几种成像方式,详细论述了InSAR数据处理的流程及关键技术。然后深入研究了雷达干涉测量的关键技术之一—SLC数据的配准。本文在分析一些常用的InSAR配准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比较了常用的相干系数法和最大干涉频谱法,并根据试验的结果提出了一套基于卫星轨道参数的全自动配准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适合用于利用星载InSAR技术提取地面高程信息。同时为了提高配准的结果和精度本文对传统的算法提出了诸多改进措施。在提高干涉图的质量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梯度加权的圆周期中值滤波,该滤波既能保持干涉图原有的圆周期特性又能很好的滤除噪声。
另外,本文首次综合分析了现有的一些相位到高程转换的算法,并将其分为基于单点相位计算模型,基于相邻点相位差计算模型和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计算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相邻点相位差计算模型的计算方法,从试验的结果来看基于单点相位计算模型的精度最高,效果最好。
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雷达干涉测量概述;雷达干涉测量的原理;SLC数据的配准和干涉图的生成;相位到高程的转换和试验结果。其中后面两部分是论文重点。论文最后对本文的内容做出了结论展望。
|
|
|
|
1 |
郭杰荣;三阶有源滤波器的设计[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2 |
杨宏志,贾元强;“Ljung”型随机算法的收敛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
3 |
柳林涛,许厚泽;航空重力测量数据的小波滤波处理[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3期 |
4 |
将楚柱,刘益成,余厚全,张正炳;VISION系统中的预增强滤波放大电路分析[J];石油仪器;1996年06期 |
5 |
王瑛,莫金垣;化学信号滤波的小波新技术[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6 |
周前祥,敬忠良;面向对象的遥感图像融合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年01期 |
7 |
元秀华,谢定,吴承德;心音信号测量中的噪音干扰分析与滤除方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年06期 |
8 |
庞晓楠,王洪志;基于新型观测器的海洋重力测量数据处理方法[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9 |
赵长胜;非线性静态滤波与推估[J];测绘通报;2004年05期 |
10 |
徐树军,熊百良;智能接口系统[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
11 |
车逸民;加权游动平均滤波最小二乘推估储量计算法[J];新疆有色金属;1995年04期 |
12 |
王忠仁,何樵登;有限长信号的分解重构及小波变换滤波[J];石油物探;1996年03期 |
13 |
陆敬安,李舟波,梅忠武,王祝文;综合利用测井和地震数据刻划储层参数横向变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4 |
杨辉,王家林,王小牧,李明,王宜昌;重力异常视深度滤波及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3期 |
15 |
燕延,马立明;电加热工业炉窑微机控制的抗干扰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16 |
胡丛玮,刘大杰,姚连璧;带约束条件的自适应滤波及其在GPS定位中的应用[J];测绘学报;2002年S1期 |
17 |
刘建成,徐玉如;水下机器人神经网络滤波技术的研究[J];海洋工程;2002年03期 |
18 |
梁广建,徐刚,龚建忠;海洋调查水文资料异常值控制探讨[J];海洋测绘;2002年06期 |
19 |
钱苹,李继萍,孙晓冬;昆明机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四川气象;2004年01期 |
20 |
庄浩,朱自强,何继善;基于多分辨分析的位场滤波算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