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活化原位烧结制备Ti-Al-Al_2O_3纳米材料
【摘要】:金属间化合物以其独特的低密度、高强度、高熔点和优良的抗蠕变、抗氧化和抗燃烧等富有吸引力的综合性能,受到国内外材料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其中,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是更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温结构材料,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而目前制备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大多存在晶粒粗大、室温塑性低、加工性能差的缺点。Ti-Al会属间化合物的晶粒度主要由它的制备方法和工艺决定的,如果选用一种好的方法再配合适当的工艺,就可以制备得到晶粒细小、性能优良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
本课题来源于湖北省“十五”重点攻关项目“电脉冲成形加工块状纳米材料及其器件”(项目编号2001AA101B02),主要采用新型的机械活化-脉冲电流烧结(Mechanical Activation-Pulse Current Sintering,简称MA-PCS)和机械活化-放电等离子烧结(Mechanical Activation-Spark Plasma Sintering,简称MA-SPS)工艺,利用原位合成技术,成形加工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
两种加工方法都是采用机械球磨制备纳米粉体。在行星式球磨机中,用微米级的Ti粉、Al粉和纳米级的Al_2O_3混合球磨,快速得到纳米级的Ti-Al-Al_2O_3混合细化粉体。通过研究球磨中的反应过程和基本机理得知,添加相Al_2O_3作用明显。通过添加Al_2O_3作为过程控制剂,采用机械球磨得到纳米级的活化粉体,使粉体在机械活化(MA)的同时细化品粒。Al_2O_3在机械球磨Ti、Al粉体的过程中,主要有促进粉末的纳米化过程、促进机械活化过程、保持原料粉末的单质状态、提高球磨出粉率等作用。
采用Ti-Al-Al_2O_3的混合球磨方式,可以得到纳米级的粉术,为后续的烧结过程提供优良的粉体原料。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结合能谱分析和透射电镜分析等研究,在本实验条件下,Al_2O_3在机械球磨Ti、Al粉体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作用:(1) Al_2O_3促进粉末的纳米化过程,加速粉体的细化。在本实验条件下,球磨20小时就可以将Ti、Al的平均晶粒度细化到25-35nm,纳米化的效率很高。(2) Al_2O_3促进机械活化过程,保持原料粉术的单质状态,成为储存大量活化能的元素粉体。在本实验条件下,添加5wt%Al_2O_3就可以使Ti、Al在细化至纳米粉末的同时不生成新的金属间化合物,对单质元素粉末之间的反应有抑制作用。同时,细化至纳米级的粉末由于颗粒显著减小,比表面积大幅度增加,使得纳米粉末表面储存了大量表面活化能,这种活化能没有转变为球磨合金化的反应动力而消耗,而是直至在后续烧结过程中,与烧结的外力(温度、电流、压力等)起作为烧结反应的驱动力。从这个角度说,Al_2O_3起到过程控制剂的作用。因此,Al_2O_3的机械活化(MA)作用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也是本实验的色特之一。(3)Al_2O_3提高球磨出粉率,使球磨效率大幅度提高,有于助提高球磨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加入5wt%Al_2O_3可以使出粉率提高至98%以上。
在未加入无水乙醇的情况下球磨的出粉率仍然很高,而且Ti、Al在保持单质状态下达到纳米级粉末,分析认为是添加的Al_2O_3起到细化晶粒促进纳米化、抑制
|
|
|
|
1 |
沈志坚,丁子上;纳米材料与纳诺技术[J];材料导报;1992年06期 |
2 |
文自立;新兴纳米功能材料[J];青海科技;1995年04期 |
3 |
朱念,朱建国,朱果扣;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开发[J];今日科技;1996年10期 |
4 |
唐电,陈士仁,蔡传荣,王平;Ti-17%Si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形态与结构特点[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7年02期 |
5 |
全宏声;用纳米材料对士兵进行生化防护[J];材料工程;2001年12期 |
6 |
李景新,黄因慧,沈以赴;纳米材料的加工技术[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3期 |
7 |
刘伯元,黄锐,赵安赤;非金属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1年01期 |
8 |
吴烈善,王瑛辉,薛柳;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J];矿产与地质;2001年06期 |
9 |
杨砚儒;纳米材料研究现状及应用[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
10 |
崔凯;我校成为新加坡纳米材料科技公司股东[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11 |
马剑华;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J];温州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12 |
吴春华,赵黔蓉,张加研;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云南化工;2002年04期 |
13 |
马运柱,范景莲,熊翔,黄伯云,汪登龙;几种常见制备纳米粉末的方法[J];有色金属;2002年04期 |
14 |
王帆,宋晓秋,柳翱,李宏涛;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其在化学和医学方面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5 |
孟弘;纳米材料制备研究进展[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3年04期 |
16 |
方克明,邹兴,苏继灵;纳米材料的透射电镜表征[J];现代科学仪器;2003年02期 |
17 |
刘东亮,栾道成;纳米结构材料热稳定性分析[J];化工时刊;2004年02期 |
18 |
曹标,陈明;纳米材料及其检测技术[J];检验检疫科学;2004年01期 |
19 |
陈伯华;“纳米材料”可助农业增产[J];山西农业;2004年05期 |
20 |
张人韬;含氟乳胶及纳米材料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