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自旋共振和质谱在化学电源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在现代社会,电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最近二十年来,由于电子行业的兴起和电动车的出现,研究和开发高性能电池的社会需求变得更为迫切,而研究和开发新的电池产品的有效途径是将工艺技术和机理研究结合起来。要弄清楚电池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电池中发生的一些反应,需要各方面的技术相结合,而各种谱学技术能够提供独特和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所在课题组致力于发展新的应用于电化学研究的谱学技术,本论文的工作是其中一部分,主要是将电子自旋共振(ESR)和质谱(MS)两种谱学技术应用于电池研究。在本课题组以前的ESR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数据处理方法,并用ESR技术研究了典型的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碳材料和非碳材料。另一工作是试将质谱技术应用于监测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气体的变化。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
1.ESR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ESR谱线常常包含着两种甚至三种信号,而且常呈“微波穿透有限”效应引起的Dyson线型,这使谱线变得相当复杂。本工作运用Kramers-Kronig(K-K)转换关系处理典型的Dyson和“非典型”Dyson线型的ESR谱线,从而得到较精确的g因子和ESR吸收强度(二次积分)。基于这种方法,复杂的ESR谱线得以成功地拟合分解,获得正确的ESR参数。
2.推算嵌锂碳的费米能级电子态密度D(E_F)
根据导电电子的顺磁理论,对四种不同的锂离子电池负极碳材料(一种合成石墨、两种不同的MCMB、一种天然石墨)的放电过程的现场ESR测量谱线进行处理,推算出了嵌锂过程的费米能级电子态密度曲线(D(E_F)vs.△E_F)。本文工作所得的费米能级电子态密度曲线和其他研究者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理论及实验曲线相比表明,本工作的结果是合理的。
|
|
|
|
1 |
郑佳宝,杨辰,陆亚蒙,严小敏,郭时清;自旋探针法研究聚乙烯醇缩甲醛的交联网络[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
2 |
姜招峰,金建国,周翔;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自由基两种标本处理方法的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年06期 |
3 |
杨绍斌,胡浩权;锂离子电池[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
4 |
王占良,雷荣;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J];河北化工;2000年01期 |
5 |
李新海,郭永兴,王志兴,彭文杰,郭华军,王红强;LiCoO_2结构及性能与锂离子电池电压特性的关系[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2年04期 |
6 |
王铁艳,王彪,张春刚,关源,袁福龙;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LiMn_2O_4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02年03期 |
7 |
孙辉;LiV_(2.99)Co_(0.01)O_8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福建轻纺;2004年10期 |
8 |
薛照明,陈春华;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质锂盐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5年03期 |
9 |
常照荣;齐霞;吴锋;汤宏伟;王蒋亮;;低共熔混合锂盐合成Co和Al共掺杂的LiNiO_2[J];化学工程;2006年12期 |
10 |
万福成;田建坤;;新型层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评述[J];化学世界;2007年06期 |
11 |
孙颢;何向明;任建国;李建军;姜长印;万春荣;;锂离子电池锑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7期 |
12 |
徐加伟;路鑫;王成伟;;矿灯用磷酸铁锂电池[J];煤矿开采;2008年06期 |
13 |
刘智敏;刘业翔;胡国荣;邓新荣;高旭光;肖政伟;;喷雾热分解制备Li[Ni_xCo_(1-2x)Mn_x]O_2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S2期 |
14 |
万婷;穆道斌;薛欢;陈实;;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0年09期 |
15 |
张倩;李伟;;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PO_4F的研究进展[J];云南冶金;2010年06期 |
16 |
冯国彪;邓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1年03期 |
17 |
苏航;李君涛;孙世刚;;Sn-Co薄膜电极界面过程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S1期 |
18 |
艾新平;杨汉西;;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J];电化学;2011年02期 |
19 |
张升水,方世璧;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1994年10期 |
20 |
尹鸽平,周德瑞,王庆,史鹏飞;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结构与嵌锂行为[J];炭素;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