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浮力射流特性的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了静止环境和流动环境中的负浮力射流的特性。负浮力射流在环境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如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海排江,电厂冷却水排入江河,从烟囱、冷却塔等建筑物排出的粉尘、废热气体流入大气、船舶废水排入港口水域。当废水或废气排放到环境流体中时,废流体的密度往往与环境流体的密度不同,这种由于密度差而产生的浮力不仅影响平均流本身,而且更主要的影响湍流及受湍流影响的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交换。因此,对浮力作用下的射流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工程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能够为正确分析、准确预报污染物的扩散、输移规律及其影响途径,制定合理、有效的控制和保护措施,减少扩散器各种繁复设计参数(如形状、尺寸等)的率定等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前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试验和数值模拟,对多种形式的负浮力射流的水流流动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污染物的输移扩散规律,给出射流影响区域具体划分方法和计算公式,对设计排海工程扩散器,评价扩散器的稀释效果及污染范围提供理论基础。文章首先对负浮力射流的试验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介绍了有关的主要控制参数和研究热点,然后对一种目前研究较少的热水负浮力射流进行了试验研究,最后结合试验研究的成果,对多种形式的负浮力射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预报。数值研究分静止和流动两部分进行,分别研究了圆形和平面、垂直和倾斜、盐水负浮力和热水负浮力等不同的射流形式。
负浮力射流是一种变密度流,目前的研究多停留在试验阶段。对几种较为显著的特征量进行测量分析,主要包括射流最大上升高度、分离点的位置、底部扩展层厚度、各特征位置的稀释度等等,对于流场内部结构的研究则很少。理论分析认为,对于静止环境中的盐水负浮力射流,射流的最大上升高度等特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动量通量、浮力通量和流量通量,通过量纲分析进一步得到了特征量与出口密度弗劳德数的线性关系,由于试验工况和测量方法的差别,不同的试验研究得出的不同的经验系数。对现有的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曲线拟合,得到适用于不同出口密度弗劳德数的经验公式。静止环境中的倾斜射流可以扩大喷射的影响区域,增加稀释度,因而在实际上具有更多的应用。射流角度不同,特征量也不一样。对多种倾角下的射流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当倾角为60 o时,圆形负浮力射流的轨迹最长,其稀释度最大,对60 o倾角的试验研究得到了相应的最大上升高度、分离点的位置和相应的稀释度计算式,它们均与出口密度弗劳德数有关。流动环境中的负浮力射流特性不仅和出口密度弗劳德数有关,还要受到射流比和排放角度的影响。通过量纲分析可以得到各特征量的计算公式,它是射流比和出口密度弗劳德数的函数。在流动环境中,垂直射流的稀释效果比倾斜射流(向下游倾斜)的稀释效果要好。
盐水负浮力射流的试验研究较多,而对于另一种负浮力射流,即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负浮力射流则研究的较少。本文对流动环境中的平面热水负浮力射流进行了试验研究。采用Micro ADV测量系统和温度测量仪器对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了热水负浮力射流的时均和紊动特性。不同的试验工况采用改变环境流速和排放角度来实现,为了对比分析浮力作用对射流的影响,我们也作了纯射流的试验。对比表明,不同的排放角度下,负浮力射流和纯射流的影响区域大小关系不同,说明热水负浮力射流中,温度变化对射流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负浮力作用一个方面,还表现在紊动强度的增强,而两者的强弱对比决定了温度负浮力射流的流动规律。对射流的紊动分析表明,横流来流及出流断面的紊动较弱,但出流断面较之来流断面的紊动有所增强;涡心及分离点断面的紊动较强。通过本文试验可以看到,Micro ADV能够精确的采集流场的速度样本,并且它的采集频率很高,从而为分析流场的紊动特性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在整理试验成果中同时发现,所采集的流场紊动数据沿探头发射方向偏小,这一问题在以后的流场测量中应引起注意。
在数值模拟方面,建立考虑浮力作用的k -ε双方程湍流模型,采用混合有限分析方法对二维和三维负浮力射流进行数值模拟。为了避免相同结点上求解所有的未知量时出现的不合理的锯齿状压力分布,而应用交错网格法,边壁条件的处理采用壁函数方法。
对静止环境的圆形和平面负浮力射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预报,采用试验资料对数学模型和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了最大入侵高度、断面和轴线上的流速、密度(或温度)和湍动能变化以及典型断面上的湍动能和动量平衡。对于倾斜负浮力射流,根据流动的特性可以将射流影响区域划分成为三个区,即:射流区、回流区和水平扩展区,射流区和水平扩展区及射流区内部分区的界限通过计算公式给出,计算还给出了收缩断面的位置及该断面物理量的分布。通过对不同排放角度下平面负浮力射流的计算,分析了排放角度对负浮力射流的影响,给出了考虑排放角度影响的倾斜射流最大上升高度计算公式。通过对负浮力射流的远区计算表明,高密度流体以异重流的形式沿底部向下游推进,分析了异重流的头部形状和远区断面流速分布规律。
流动环境中的负浮力射流相对于静止环境中的负浮力射流增加了环境来流的作用,因此在分析流动规律的时候必须考虑流速比的影响。对流动环境中的负浮力射流,分别模拟了平面垂直负浮力射流、平面倾斜负浮力射流、平面热水负浮力射流和圆形垂直负浮力射流。对于平面负浮力射流,分别分析了最大入侵高度、断面上的流速、密度(或温度)和湍动能变化以及典型断面上的湍动能和动量平衡。类似静止环境中倾斜负浮力射流的方法,同样可以将射流影响区域分区,给出了分区的界限和相应的计算公式。
结合本文的试验,对平面热水负浮力射流同样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预报,计算得到了不同排放角度和射流比情况下的涡心、分离点位置和最大入侵高度。对比分析表明,对于流动环境中的热水负浮力射流,倾斜射流比垂直射流影响区域要小的多,射流角度越小,各特征量的值越小。射流比越大,各特征量的值也越大。对湍动能及其耗散率分布的分析可以得到,在喷口下游有两个相对较高的区域,一个在喷口附近,一个在回流区内,回流区内湍动能最大值存在滞后的现象。湍动能耗散率在主流中心线上较大,向两侧逐渐减小。在靠近喷口的下游水面附近,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在水面上,喷口下游的湍动能及其耗散率均衰减很快,然后逐渐增大,在分离点位置附近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在喷口下游,温度的最大值并不在分离点处,而是在距离喷口相对较近的一个位置。
流动环境的圆形负浮力射流属于三维问题,采用三维紊流模型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这类射流的流动状态和密度扩散规律,给出了不同射流比下的流线图和断面密度等值线图。发现了喷口附近存在一个相对的低密度区以及射流撞击底部后向侧壁分流、密度分布呈现中间低两侧高的现象。
|
|
|
|
1 |
王世俊;高碳Cr-18型不锈钢的低温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1983年02期 |
2 |
黄胜昌;;铝及其合金上直接镀铁的试验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1983年01期 |
3 |
郭建业;;管子与管板干胀连接的试验研究[J];流体机械;1983年07期 |
4 |
李应庆;;姑山铁矿排出的废砂石变为优质建材[J];重庆环境科学;1983年04期 |
5 |
马义伟;孙庆复;;空气横掠绕片和镶片管簇的放热和阻力的试验研究[J];石油学报;1984年01期 |
6 |
;《化东冶金学院学报》1986年总目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
7 |
陈锦章;范跃华;;嘉鱼水厂6000吨/日湖水综合净水池生产性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1986年01期 |
8 |
何旭初,杨永宣,董一诚;包头富铌低铁精矿烧结初步试验研究[J];烧结球团;1987年04期 |
9 |
王英若
,薜茜;日本农林水产省畜产试验场[J];肉类研究;1989年04期 |
10 |
;1989年《河北冶金》总目录[J];河北冶金;1989年06期 |
11 |
黄兆芝,吕雅平,王当芳,谭云,单建阳;井下封隔器压缩式胶筒的三维光弹性应力分析试验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
12 |
张福全,舒震;高铝铸造锌合金减振性能的试验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13 |
张国清;;大冶铁矿白雉山尾矿库筑坝技术与坝体动力稳定性试验研究鉴定会[J];金属矿山;1993年11期 |
14 |
徐慎东;;全国日本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座谈会在宜昌召开[J];绿色大世界;1999年04期 |
15 |
王颖轶;张宏君;黄醒春;邱一平;;高温作用下大理岩应力-应变全过程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S2期 |
16 |
韦仁周,谢伟东,钱再胜;从铅渣中回收铟的试验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03年38期 |
17 |
陈铁军,张一敏;镁橄榄石用于铁矿球团的试验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5年03期 |
18 |
宋建国,刘伟,尚庆昌;酸胁迫条件下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环境化学;2005年04期 |
19 |
樊丽琴,姚刚;白云鄂博氧化矿采用反浮—正浮新工艺试验研究[J];包钢科技;2005年04期 |
20 |
彭苏萍,谢和平,何满潮,张慎河;沉积相变岩体声波速度特征的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