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研究

丁开华  
【摘要】: 中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强的地区之一,是一个多地震和强地震的国家。位于其西南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活动水平最高、强度最大的地区。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陆-陆碰撞带,内部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的构造活动至今依然十分活跃,地壳变形十分强烈,是研究现代板块运动理论、板内变形和板内地震最理想的地区之一 以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为代表的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大量的大范围、高精度、准实时的观测数据,也为大地测量反演的发展和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GPS资料的空间尺度从区域到全球,时间尺度从数秒、数小时到数十年,长基线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0-9的量级。所以,GPS手段所获得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现今构造变形的定量运动图像是研究大陆动力学的重要基础数据。因此,本文利用GPS数据来研究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地壳运动及变形。 本文利用武汉大学在青藏高原布设的监测站的六期复测数据,通过高精度GPS数据处理获得了青藏高原的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采用自洽、统一的参考框架方法对武汉大学在青藏高原布设的监测站的1993、1995、1997、2000、2002及2007年的六期观测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各监测站的三维运动速率,并根据监测站位置,求得了喜马拉雅块体和西藏块体的运动速率及应变参数。结果显示喜马拉雅块体的南北向缩短速率、东西向伸张速率及隆起速率分别为(19.0±0.5)mm/a、(10.8±0.3)mm/a和(3.6±0.4)mm/a,并以N(33.8±3.3)0E达(-26.6±3.8)×10-9/a的挤压为主,同时兼有(9.4±0.9)×10-9/a的拉伸;西藏块体的南北向缩短速率、东西向伸张速率及隆起速率分别为(9.1±0.6)mm/a、(8.5±0.7)mm/a和(3.3±0.3)mm/a,并以N(55.8±4.3)。E达(-11.4±2.9)×10-9/a的挤压为主,同时兼有(6.2±1.0)×10-9/a的拉伸。分析表明:青藏高原现今地壳运动仍以南北向挤压、东西向拉伸、垂直隆升、东向逃逸为主要特征。 本文利用川滇地区的GPS速度场和地震矩张量联合反演了川滇地区的现今地壳运动与形变。在详细划分川滇地区内的各个活动块体的基础上,利用来自中国地壳观测网络在1998-2004年间以华南板块为参考的GPS速度值及来自哈佛大学全球地震中心矩张量目录在1903-2003年间的地震矩张量,考虑了两类数据的权比因子联合反演了川滇地区各活动块体的运动及变形特征:藏东块体、川西块体、滇中块体和印支块体的优势运动方向和速率分别为N97.10E,22.3mm/a、N127.90E,17.9mm/a、N146.70E,15.8mm/a、N167.00E,9.7mm/a。并采用速度剖面法求得各活动断层的错动速率,其中鲜水河断裂的走滑速率和挤压速率分别为(10.0±1.0)mm/a和(2.2±1.0)mm/a,金沙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的右旋走滑速率分别为(3.7±1.2)mm/a和(7.3±0.9)mm/a。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川滇地区的变形模式,认为青藏高原的东西挤出速率远小于“大陆逃逸”理论模型所预测的运动速率,而与稳定的华南板块的速度差主要通过川滇地区的顺时针旋转运动和内部的变形运动予以调节和吸收。 本文利用汶川地区震后的GPS连续观测资料获得了汶川地震的震后形变场。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处理了中国地震局以及武汉大学在汶川地震后在沿断层两侧布设的16个连续GPS观测站的观测资料,求得汶川地震震后松弛时间约为38天,并获得了汶川地震的震后形变场,显示了汶川地区震后的地壳运动情况,其中上盘有垂向隆升以及东南向的水平位移。以GPS连续观测站所获得的震后形变场作为约束,采用汶川地震同震研究中得到的断层模型,利用PSGRN/PSCMP程序对由粘弹性松弛引起的震后变形进行模拟,反演出汶川地区地壳的弹性层最佳厚度约为45km,粘弹性层的最佳粘滞系数为1.8×1019Pa·s。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建新;刘亮;岳春芳;杨力行;;南水西调——保护青藏高原及全球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利器[J];科技导报;2011年16期
2 羽花石;;青藏高原上的神秘石头圈[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1年07期
3 ;环保部:“十二五”青藏高原着力解决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J];西藏科技;2011年06期
4 董思学;郑南山;;实时动态差分GPS技术在高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5 张雷;;GPS结合全站仪在数字测图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1年08期
6 廖东平;;城市GPS控制网高程拟合精度等级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14期
7 王耀华;尚学勇;;GPS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运用探讨[J];河南建材;2011年05期
8 马万松;;GPS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建筑;2011年18期
9 ;科学家发现冰期动物群源于青藏高原新证据[J];科技传播;2011年18期
10 施养加;;泉州市中心规划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实践研究[J];现代测绘;2011年03期
11 王一婷;;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登山科考的历程及其贡献[J];中国地质教育;2011年02期
12 沈红海;;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13 沈虹;周荣辉;李玉钊;赵盼;;浅谈如何提高GPS测量精度[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19期
14 ;科技部国土资源部赴藏工作组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行座谈 共议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 徐绍史、白玛赤林、郝鹏、汪民、多吉、多吉泽仁、张洪涛、邹大挺等出席[J];国土资源通讯;2011年15期
15 马哲辉;;浅谈GPS系统在单频网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16 张赤军;骆鸣津;方剑;周旭华;柳林涛;王新胜;叶周润;;青藏高原大地水准面异常的解释与场源效应初探[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08期
17 解宁波;曹红松;韩海涛;;基于单片机的GPS接收机的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11年04期
18 杨冬梅;杨永;;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年16期
19 裴晓娟;;GPS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浅探[J];科技资讯;2011年22期
20 王其北;王薇薇;;解析内插法在GPS高程拟合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洪兵;郭泽荣;;旋转弹载GPS自动跟踪系统设计[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许东阳;寇艳红;;GPS L5信号双分量联合跟踪[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3 曹文涛;郭际明;;基于切比雪夫多项式的GPS轨道标准化方法[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8卫星导航模型与方法[C];2012年
4 解祥成;丰光寅;晏黎明;;GPS水准在长江中游河道演变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初探[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Hsin-Tai Hsiao;Tsai-Hsin Chang;;Algorithm Design for Long-term GPS Satellite Orbit Prediction[A];Proceedings of the 2011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CDC)[C];2011年
6 余涛;王云冈;毛田;曾中超;王劲松;;利用单站电离层测高仪与GPS数据的同化反演试验[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电离层与电波相互作用、空间天气事件数值模拟[C];2011年
7 余涛;毛田;王云冈;曾中超;;利用同化方法进行GPS数据三维电离层反演[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邓志国;Michael Bender;Galina Dick1;葛茂荣;Jens Wickert;;GPS单频机在水汽层析中的应用[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9 李祖洪;郑晋军;张立新;;GPS有效载荷发展对北斗系统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10 沈悦;张雷;傅忠谦;王建宇;;基于符号位位并行运算的GPS信号快速处理研究[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王在志;青藏高原天气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邬光剑;祁连山东段0.8Ma以来的构造隆升与气候变化[D];兰州大学;2001年
4 丁开华;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的现今地壳形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武胜利;基于TRMM的主被动微波遥感结合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6年
6 郑英龙;青藏高原岩石圈应力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7 夏忠欢;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比值的气候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008年
8 潘卫东;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热稳定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2年
9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10 于乐江;西太平洋—印度洋—青藏高原气候系统在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宏;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周友宏;GPS接收机跟踪环路的研究和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邹青;自适应调零GPS软件接收机研究及仿真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小波;GPS接收机的优化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朋辉;高动态GPS/INS组合导航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康嵩山;GPS信号捕获算法仿真及实现[D];西华大学;2010年
7 朱留军;车辆导航系统中GPS/DR/MM组合定位技术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肖芳;GPS拟合高程模型理论与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庄自强;基于MATLAB的GPS信号的仿真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10 叶鑫华;高动态GPS接收机研制[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寿德、秦滑;青藏高原在移动[N];人民日报;2005年
2 姜辰蓉;青藏高原水环境恶化加剧[N];西部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陈四四孙琪;200处文物缘何无翅而飞?4600处新文物用GPS抓牢![N];四川日报;2008年
4 记者 秦福军 王红闯;河南开封市域GPS D级三维大地控制网通过验收[N];中国测绘报;2008年
5 郭卫锋;芜湖建成GPS服务系统[N];中国测绘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侠;GPS产业逆势走强 全面提升用户体验[N];中国电子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刘永;GPS产业巨头陷入商标泥沼[N];中国工商报;2008年
8 四川 黄山;蓝牙及蓝牙GPS接收器的应用(下)[N];电子报;2008年
9 都广宇;GPS手机实时播报路况[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安华高推出完整射频模块[N];人民邮电;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