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
【摘要】: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是高等学校分类研究可能的突破口,而分类结果的提出正是在一定的方法指引下实现的。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研究表现出对分类结果的过度崇尚,在论者们不约而同地追求和构建“公认的”、“科学的”分类体系的同时,在各种分类体系层出不穷的背后,促成这些类型体系的方法却还“来不及”得到应用和论证。因方法的失当与缺位,分类者对分类结果的互不认同在所难免。分类方法的重构无疑是亟待分类者们优先解决的重要议题。以此为核心,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其一,高等学校分类的目的何在?可借鉴的基本方法、研究路径有哪些?其二,与国外相比,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的难点何在?如何破解?围绕以上两大问题,本选题从中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现实困境入手,依照“反思专批判专建构专再反思”的研究思路,在系统归纳现有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类型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实践和理论困境,尝试提出和应用一种“三步分类框架”,通过理想类型、历史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对我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研究的起点是对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类型与基本范式的反思。研究表明,高等学校分类研究通常可依照分类目的的差异分为官方模式的规划式分类、学者模式的描述式分类和社会模式的层级式分类三种;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看,其视角比较多元,但基本研究范式是分类学和类型学,基于两种范式的混合研究范式是高等学校分类研究的常用路径。
高等学校分类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实践背景,自“院系调整”确立了我国高等学校类型体系的架构以来,分类发展和分类管理一直是主导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旋律。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因应各层面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原有高等学校类型体系逐步分化,重建这种分类体系在实践层面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此为背景,围绕分类体系的构建这条主线,我国学界的分类研究在高等学校定位、高等教育结构等多个领域铺开,但相关研究仍与实践脱节,鲜有分类结果得到论者们的认同。究其原因在于研究对象的泛化及相关方法的失位和失当。
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构。本质上,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研究属于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的范畴,是要建立面向未来的规划式分类体系,它与高等学校设置研究类似。针对这种动态的结构研究,本文建构了一个从理念到未来的我国高等学校“三步分类框架”:第一步是建立高等学校理想类型。通过对大学理想语义流变的分析发现,知识和教育是高等学校的特征维,依知识维度划分得到学术型与应用型机构、依教育维度划分得到精英型与大众型机构,它们构成了高等学校的理想类型。第二步是对我国高等学校现实类型体系的量化研究。以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为对象,通过多维分类和综合分类描述现实类型,借助理想类型工具对此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高等学校诸多现实类型体系具有同一性和层级性的特点,现实类型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是高等教育科类结构失衡和传统高等教育价值异化等。第三步是建立我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类型。这种体系应满足于未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目的,符合高等教育外部的社会需求多样化的趋势、遵循高等教育内部的知识分化和重组的内在逻辑,是对高等学校现实类型体系的微调。本文尝试依现有高等学校设置基准,将我国未来高等学校分为研究生院大学、大学、学院、专科院校等四个层次,并参照高等学校理想类型和现实类型体系所反映的问题,从办学目标和职能、办学面向、学科特征、教育形式等方面对各层次机构进行分类。
以上对“三步分类框架”的分析和应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望解决我国高等学校分类问题的方法或破解思路,但其适用性、方法论特征、分类结果间的关系等方面还值得反思。同时,实践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远非一个分类体系就能解决的,政府、高等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参与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过去是、将来也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