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火焰反应动力学简化模型及烟黑生成模拟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约88%的能源由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燃料的燃烧也引起了大气污染和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乙烯是化石燃料的一种重要成分,也是高阶碳氢燃料高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中间产物,研究其燃烧化学动力学对理解更高阶的碳氢燃料高温分解过程有帮助。另一方面,乙烯较之于其它低碳碳氢燃料更易产生烟黑这一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本文选用乙烯的氧化作为研究烟黑生成的平台。烟黑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主要颗粒物,其排放不但会降低燃料发热利用率,也会对人体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然而,相对单一的动力学模拟研究,烟黑在实际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热力学、流体力学、传质传热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等输运的知识,是耦合质量能量交换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对烟黑详细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有效模拟有待进一步研究。为此,本文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模拟研究,尝试简化既定系统的化学反应机理,进而发展化学反应动力学与计算流体力学(CFD)、辐射传热及烟黑模型的耦合模拟研究。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烟黑形成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阐述烟黑生成机理的模型研究。详细介绍了碳氢燃料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简化方法,重点阐述了当前较成熟的乙烯氧化反应机理类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乙烯氧化过程中烟黑及中间体前驱物的生成行为进行了较系统的模拟研究。
本文首先基于动力学模拟软件CHEMKIN-PRO及高级功能(API),采用两种反应机理对低压和富燃条件下,一维预混的C2H4/02/Ar火焰中烟黑前驱物的生成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对单环芳烃苯及大分子多环芳烃(PAH)中间体的预测,本文选用的两种机理优劣不明显。此外,对前人实验系统用1个全混反应器(PSR)和2个柱塞流反应器(PFR)的组合反应器来建模和模拟研究。模拟工作中,首先采用经典的乙烯燃烧化学动力学模型(Wang-Frenklach气相机理模型)对大气压下、富燃的C2H4/O2/N2火焰中,芘及以下小分子中间体的形成进行了模拟和验证。在综合考虑模拟和实验误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模拟和实验结果改进了本文选用的气相模型,在原模型基础上添加了小分子PAH-PAH的缩合反应,与脱氢-C2H2-加成(HACA)生长路径共同来描述苯到大分子PAHs的生长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采用改进后的气相模型耦合表面化学的方法,应用粒子跟踪特征程序来预测烟黑的转化行为特征。通过比较预测与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建模合理,改进的模型(HACA+PAH-PAH缩合生长机理)能够有效的预测烟黑前驱物及体积浓度分布。烟黑前驱物从苯生长到大分子PAH的过程是HACA与PAH-PAH缩合两个生长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于详细的化学机理模拟多维燃烧时,由于反应过程包括成千上万的组分和基元反应而使计算无能为力。为了发展计算燃烧学,有必要对详细的化学反应机理进行简化。为此,本文基于GRI-Mech 3.0,在常压、化学计量比条件下的一维预混火焰中,采用敏感性分析、反应路径分析(RPA)结合准稳态假设(QSSA)和计算机帮助简化机理(CARM)程序包,发展了一个19组分20步的简化动力学模型。进而分别在PSR反应器中分析测试和在一维预混火焰中验证。结果表明,简化的模型能够在一个较大当量比范围内(0.01-2.5)合理的预测乙烯在空气中燃烧的各特征量。
在对二维扩散火焰的研究中,本文模拟研究了同向C2H4/O2/N2扩散火焰的温度和烟黑体积浓度分布。数值模拟工作采用简化的气相化学模型和一个2-D火焰源代码通过CHEMKINⅡ耦合复杂的热传输特性,一个简单的二方程烟黑模型用来预测烟黑生成。基于上述模拟计算与原程序包(GRI-Mech3.0的耦合)的计算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同等的计算精度下,简化的模型与2-D火焰源代码耦合后相比原程序包可节省52.5%的计算时间,这为与多维燃烧的耦合计算提供了思路。此外,辐射图像处理技术和解耦的重建方法同时用来测量与模拟同等条件下火焰的温度和烟黑的体积浓度,通过比较预测结果和测量结果表明,两者吻合良好。
作为简化模型与燃烧耦合的应用,本文采用该简化模型耦合上述的2-D火焰源代码,探索了伴流空气流速和微重力对火焰结构及烟黑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重力情况下,随伴流气体速度的减小,火焰的外形结构变化不大,而烟黑的总生成量逐渐增加。随重力加速度从1g减小到Og,火焰外形结构由细长形变为微圆形且径向变宽;比较1g和Og工况下的预测结果表明,混合流场最大值骤减;火焰最高温度略微减小,高温区变短;烟黑体积浓度剧增,可见火焰高度略微增加;CO和一些未提供组分的浓度分布沿径向变宽。在1g和0.5g工况下扩散火焰由浮力控制,在Og时火焰由径向动量控制;温度和烟黑的体积浓度都分布在焰舌下部的一个环形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K16
|
|
|
|
1 |
袁竹林,李伟力,魏星,凡凤仙,沈湘林;细微颗粒在行波和驻波声场中运动特性数值实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2 |
王飞,马增益,严建华,池涌,倪明江,岑可法;利用火焰图像同时重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3年03期 |
3 |
易慧;叶代启;付名利;;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1期 |
4 |
陈魁,白志鹏,朱坦,郭光焕;冲击采样器设计参数分析[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8期 |
5 |
孟耀斌,黄霞,钱易;不同波段紫外光在TiO_2悬浊液中的消光特点[J];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
6 |
周楠;曾立民;于雪娜;付琳琳;邵敏;;固定源稀释通道的设计和外场测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
7 |
董刚,邱榕,蒋勇,张和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简化甲烷/空气层流预混火焰的反应机理[J];火灾科学;2004年03期 |
8 |
王平利,戴春雷,张成江;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研究现状及健康效应[J];中国环境监测;2005年01期 |
9 |
隋建才,徐明厚,丘纪华;燃煤过程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与我国能源发展[J];科技导报;2004年05期 |
10 |
段琼;张渝;李红格;房靖华;;太原市某办公室PM_(10)与PM_(2.5)的实测与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6年01期 |
|
|
|
|
|
1 |
刘彦;韦宏敏;齐学义;徐江荣;李德忠;周俊虎;岑可法;;在O_2/CO_2-空气两种不同气氛下石灰石硫化特性的比较[J];动力工程;2006年02期 |
2 |
侯祥松,李金平,张海,赵石铁,吕俊复,岳光溪;石灰石脱硫对循环流化床中NO_x生成和排放的影响[J];电站系统工程;2005年01期 |
3 |
陈亚非,高翔,骆仲泱,李绚天,周劲松,倪明江,岑可法;金属氧化物对Ca(OH)_2脱硫影响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04期 |
4 |
王春波,沈湘林;钙基脱硫剂调质发展现状及展望[J];锅炉技术;2000年08期 |
5 |
刘彦,周俊虎,赵晓辉,张永生,刘建忠,程军,曹欣玉,岑可法;Na_2CO_3对O_2/CO_2气氛下CaCO_3固硫特性的影响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
6 |
徐社阳;陈就记;曹德榕;;木醋液的成分分析[J];广州化学;2006年03期 |
7 |
程琰;;湿式吸收法同时烟气脱硫脱氮技术进展[J];化工环保;2006年03期 |
8 |
傅勇,林国珍,庄亚辉;型煤燃烧固硫的钠离子效应[J];环境化学;1994年06期 |
9 |
韩奎华;赵建立;路春美;王永征;赵改菊;程世庆;;添加剂影响CaO固硫反应活性的动力学分析[J];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
10 |
祝社民;李伟峰;陈英文;沈树宝;;烟气脱硝技术研究新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09期 |
|
|
|
|
|
1 |
张俊霞,赵增武,李保卫;燃烧反应动力学机理简化的主成分分析法[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2 |
许柯夫;数字图象处理技术在电厂锅炉燃烧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5年04期 |
3 |
王颖,胡宗军,邹介棠,吴铭岚;基于图像处理计算火焰温度场的一种修正——Abel算法[J];动力工程;2000年06期 |
4 |
卫成业,王飞,马增益,胡刚,陈宗福,李晓东,严建华,岑可法;基于炉内火焰辐射图像的断面温度场的重建方法研究[J];动力工程;2001年01期 |
5 |
王飞,马增益,严建华,池涌,倪明江,岑可法;利用火焰图像同时重建温度场和浓度场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3年03期 |
6 |
王式民,吕震中,麻庭光,吴国兴,李大骥;图像处理技术在全炉膛火焰监测中的应用[J];动力工程;1996年06期 |
7 |
陈志刚,蒙建波,李良熹;电站锅炉数字图像火焰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8 |
孟宁,陈义良,朱祚金;应用PDF方法对甲烷射流火焰组分浓度分布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06期 |
9 |
杜文锋,张孝谦,韦明罡,华泳,孔文俊;微重力环境中的蜡烛火焰[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0年04期 |
10 |
王岳,雷宇,张培元,张孝谦,Knig J,Hinrichs O,Eigenbrod C;用OH-PLIF研究浮力对预混V形火焰的作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