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转铁蛋白受体抗体新型分子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目的
利用抗TfR抗体能与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TfR结合的特点,构建抗TfRmAb-PEG/DIR-BOA靶向纳米颗粒,观测其靶向肿瘤效应。利用多聚阳离子多聚乙酰亚胺(PEI)能够耦联带负电荷DNA的特点,构建末端带阴性寡肽尾的抗TfR-scFv-D4S×5双功能分子与PEI/DNA结合。鉴定这类抗TfR抗体新型分子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特异性和生物学活性,为肿瘤的靶向定位、示踪、显像和靶向治疗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1.抗TfRmAb-PEG/DIR-BOA靶向纳米颗粒的构建:①运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纯化抗TfR mAb,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SDS-PAGE鉴定其纯度,FCM鉴定其与TfR的结合活性;②Traut's试剂活化抗TfR mAb二硫键,与带有DSPE-PEG(2000)-Maleimide双功能基团的PEG/DIR-BOA纳米颗粒混合孵育,构建抗TfR mAb-PEG/DIR-BOA靶向纳米颗粒。
2. FPLC纯化PEG/DIR-BOA纳米颗粒和抗TfR mAb-PEG/DIR-BOA靶向纳米颗粒,去除游离杂质。
3.利用抗TfR mAb, FCM技术检测不同细胞(CHO、L02、HepG2、HT1080)表面TfR的表达,利用PEG/DIR-BOA内米颗粒具有能与细胞表面SRBⅠ结合的多肽,FCM技术检测不同细胞(HepG2、HT1080)表面SRBⅠ的表达。
4.利用肿瘤细胞HT1080表面TfR和SRBⅠ的表达特点,FCM检测抗TfRmAb-PEG/DIR-BOA靶向纳米颗粒与肿瘤细胞HT1080的靶向结合活性。
5.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采用重叠延伸PCR全合成适合于大肠杆菌表达的基因,通过酶切、连接等基因工程技术设计和构建不同表达载体的抗TfR-scFv-D4S×5质粒:①pET28a-6×His-scFv-D4S×5;②pET28a-scFv-D4S×5-6×His;③pGEX4T3-GST-scFv-D4S×5-8×His;④pAB1-scFv-D4S×5-6×His。
6.经IPTG诱导,原核表达抗TfR-scFv-D4S×5,12%SDS-PAGE、Western-blot鉴定不同表达载体蛋白表达。
7.常规提取可溶性蛋白或溶解包涵体,采用Ni-NTA agrose纯化蛋白,收集纯化产物经12%SDS-PAGE、Western-blot分析鉴定。
8.包涵体纯化产物透析复性。
9.FCM检测抗TfR-scFv-D4S×5与肿瘤细胞HepG2、K562结合活性。
10.FCM检测抗TfR-scFv-D4S×5在肿瘤细胞K562的内吞效率,荧光显微镜检测内吞活性。
11.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鉴定抗TfR-scFv-D4S×5与PEI/DNA的结合活性。
结果
1.BCA法测定抗TfR mAb蛋白浓度约为7.5mg/mL,SDS-PAGE在55KD和25KD处可见明显条带,与理论值相符,且产物纯度可以达到90%以上。
2.FCM检测,抗TfR mAb与肿瘤细胞HepG2的结合率可达到90%左右,说明抗TfR mAb能与高表达TfR的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
3.FCM检测发现,CHO细胞不表达TfR,L02细胞TfR表达量相对较低约为16.3%左右,肿瘤细胞HepG2和HT1080表达量相对较高,分别为90%和67%左右。FCM检测同时发现,HT1080细胞表面SRBⅠ表达量相对较低约为2.9%左右,而HepG2细胞表面表达量相对较高,约为60%左右。
4.FCM检测发现,缺乏TfR靶向性的PEG/DIR-BOA纳米颗粒与肿瘤细胞HT1080结合率仅为2.9%左右,而抗TfR mAb-PEG/DIR-BOA靶向纳米颗粒与高表达TfR的肿瘤细胞HT1080结合率提高约3倍,为9.5%左右,封闭HT1080表面TfR,抑制抗TfR mAb-PEG/DIR-BOA纳米颗粒与TfR结合发现其结合率下降至3.6%。
5.提取pET28a-6×His-scFv-D4S×5质粒,NdeⅠ、BamHⅠ双酶切,酶切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可见约828bp和5300bp片段,与预期值符合;提取pAB 1-scFv-D4S×5-6×His质粒,NcoⅠ、XhoⅠ双酶切,结果可见约819bp和3000bp左右片段,与预期值符合。测序分析结果分别与预期匹配,表明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6.37℃诱导表达条件下,诱导转化了pET28a-6×His-scFv-D4S×5表达载体的BL21菌,经12%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在31KD处有目的蛋白抗TfR-scFv-D4S×5成功表达,且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经Ni-NTA agrose纯化,12%SDS-PAGE检测纯化成功,BCA法测定复性后蛋白浓度约为2mg/ml。
7.37℃诱导表达条件下,诱导转化了pET28a-scFv-D4S×5-6×His表达载体的BL21菌,经12%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在31KD处有目的蛋白抗TfR-scFv-D4S×5成功表达,且表达产物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经Ni-NTA agrose纯化,12%SDS-PAGE检测纯化成功。
8.37℃诱导表达条件下,诱导转化了pGEX4T3-GST-scFv-D4Sx5-8xHis表达载体的BL21菌,经12%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在55KD处有携带GST标签目的蛋白抗TfR-scFv-D4S×5成功表达,且表达产物大部分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Ni-NTA agrose纯化,12%SDS-PAGE检测纯化成功。25℃诱导12h表达条件下,12%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在55KD处有携带GST标签目的蛋白抗TfR-scFv-D4S×5成功表达,表达产物可溶性蛋白有增加,但包涵体表达仍相对较多。
9.37℃诱导表达条件下,诱导转化了pAB1-scFv-D4Sx5-6xHis表达载体的BL21菌,经12%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发现,在34KD处有携带信号肽的目的蛋白抗TfR-scFv-D4S×5成功表达。25℃诱导表达条件下,表达产物中可溶性蛋白表达稍有增加,但包涵体表达仍相对较多。
10.比较pET28a-6×His-scFv-D4S×5和PET28a-scFv-D4S×5-6×His表达载体BL21菌诱导表达的包涵体蛋白复性后的抗TfR-scFv-D4S×5 pGEX4T3-GST-scFv-D4S×5-8×His诱导表达的可溶性蛋白抗TfR-scFv-D4S×5三类不同表达载体表达的抗TfR-scFv-D4S×5活性,FCM检测发现,pET28a-6×His-scFv-D4S×5表达载体BL21菌表达的目的蛋白抗TfR-scFv-D4S×5能与高表达TfR的肿瘤细胞HepG2结合,结合率可达到80%左右,而另外两类表达载体表达的抗TfR-scFv-D4S×5几乎没有结合活性。
11.FCM检测发现,pET28a-6×His-scFv-D4S×5表达载体BL21菌表达的目的蛋白抗TfR-scFv-D4S×5同时能与高表达TfR的肿瘤细胞K562结合,结合率可达到80%左右。荧光显微镜观察进一步发现,抗TfR-scFv-D4S×5与TfR特异性结合后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下进入细胞,FCM检测内吞率可达到42.6%。
12.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证明,在多聚阳离子多聚乙酰亚胺(PEI)介导的静电作用下,这种末端携带阴性寡肽尾的抗TfR-scFv-D4S×5双功能分子能与PEI/DNA结合,具备耦联带负电荷DNA的特点。
结论1.成功构建抗TfR mAb-PEG/DIR-BOA靶向纳米颗粒,并证明其具有与肿瘤细胞HT1080表面TfR的靶向结合活性,为TfR受体介导的肿瘤靶向定位、示踪、显像、靶向治疗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设计,采用重叠延伸PCR全合成适合于大肠杆菌表达的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构建TfR-scFv-D4S×5原核表达载体,其表达量显著高于原鼠源性亲本抗体基因密码子序列,并且证明表达产物抗TfR-scFv-D4S×5双功能分子既具备与肿瘤细胞表面TfR结合的活性和受体介导内吞作用,又可以在PEI的介导下,通过阴性寡核苷酸尾与质粒DNA结合。从而为抗TfR-scFv在肿瘤的靶向定位、示踪、显像,以及靶向生物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
|
|
|
1 |
邢金良,杨向民,王永庆,姚西英,陈志南;抗人HAb18G分子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及在大肠杆菌中的分泌表达[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年07期 |
2 |
朱慧芬,杨道锋,沈关心,周春;抗转铁蛋白受体单链抗体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
3 |
昌晓红,刘蓓,李艺,程洪艳,付天云,叶雪,冯捷,崔恒;卵巢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3D_5ScFv的高效表达[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年06期 |
4 |
王健,李锴男,孙妍琳,刘彦仿,付勇,刁建升,屈晓杰;人源抗肝癌单链抗体scFv-CD3ζ基因真核载体的构建[J];实用医药杂志;2004年05期 |
5 |
周春水,江敏,徐琳娜,甄永苏;抗肿瘤侵袭与转移单链抗体scFv-M97基因构建、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7年03期 |
6 |
徐宏勇,徐立,李开宗,窦科峰,刘彦仿,Hinrich Abken;肿瘤相关糖蛋白-72特异性T细胞活化融合基因的分子克隆[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
7 |
颜冰,朱恒奇,黄培堂;抗转铁蛋白受体单链抗体的可溶性表达及其对脑的靶向性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4年03期 |
8 |
余宙耀,陈文吟,饶桂荣,粟宽源;重组人抗-HBs单链抗体与白细胞介素2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
9 |
张国民,陈宇萍,王刚,刘玉峰;人源性抗角蛋白单链抗体的构建及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年06期 |
10 |
李富祥,罗家琴;单链抗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肿瘤和艾滋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免疫学;2004年03期 |
11 |
张辛燕,冯捷,叶雪,姚煜,程洪艳,成夜霞,付天云;抗卵巢癌单链免疫细胞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年04期 |
12 |
李建东,王涛,李川,纪燕,梁米芳;抗汉坦病毒核蛋白单链抗体的构建与表达[J];病毒学报;2003年02期 |
13 |
许静,刘俊霞,李侠,宋增璇;单链抗体-碱性磷酸酶融合蛋白的制备[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年10期 |
14 |
钟林,王禾;单链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01年02期 |
15 |
李利峰,罗文新,顾颖,朱子恒,王颖彬,张军,夏宁邵;抗HEV中和抗体13D8的单链抗体的构建及表达[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4年05期 |
16 |
史依仁,郭先健,白雪峰,颜江华;抗人肺癌单克隆抗体3D_3 scFv基因构建及其在E.coli中的表达[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8年01期 |
17 |
赵小玲,荫俊,王慧,姜明,侯小军;人源抗狂犬病毒单链抗体库的构建及体外亲和筛选[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4年02期 |
18 |
侯俊然,何蔼,詹希美;ScFv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寄生虫学上的应用[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5年04期 |
19 |
李红;朱晓娟;顾春艳;任勇亚;许静;王忠灿;李玉华;仇镇宁;朱进;冯振卿;管晓虹;;抗日本血吸虫单链抗体免疫毒素的构建 表达及生物学活性鉴定[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0年02期 |
20 |
章美云,杨青,赵莉,孔健;原核分泌型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癌胚抗原单链抗体的表达[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