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轮胎热解过程及产物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日益增长的废轮胎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危害着人类健康,对其合理处置已迫在眉睫;轮胎属于有机高聚物,经处理可变成非常有价值的化工原料及燃料使用,具备资源化利用的潜力;热解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处理技术,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本文在自行设计的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热解终温、停留时间和催化剂对热解机理和产物特性的影响,为热解过程优化和目标产物的获取提供了依据。
结合废轮胎的组成和原料特性,借助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升温速率,颗粒粒径对废轮胎热解规律的影响,并建立了热解模型。在自行设计的固定床反应器上开展热解实验,热解产物中液体产率最高,高达55%,热解炭次之达33%。随温度的升高热解气产率明显上升,热解油产率在500~550℃达到最大;随停留时间延长热解气产率升高,而热解油产率明显下降;催化剂的加入使得热解气产率上升而热解油的产率下降。
采用GC、FT-IR和H_2S分析仪对热解气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热解气以碳氢气体为主,含氧气体较少,热解气热值很高(30MJ/m3);温度升高和停留时间延长导致大分子有机物二次分解加剧,使得CH_4、H_2含量增加;催化剂的加入使得小分子烯烃(乙烯、丙烯)和烷烃(乙烷、丙烷)含量增加,NaOH的加入使得H_2含量增加明显,HZSM5和HY两种分子筛的加入使得气体产率明显升高,热值显著增加;热解气中N元素主要以NO的形式存在,S元素主要以H_2S的形式存在。
采用工业分析仪、元素分析仪、FT-IR、GC-MS等先进测试手段,对热解油行了测试分析。废轮胎热解油热值很高(41MJ/kg),C、H、S元素含量较高而O元素含量较低,其中S元素占原料中的31%。热解温度升高、停留时间延长及催化剂的加入,都使得热解油中C含量上升而H含量减少,C/H升高明显;热解油中含有大量脂肪烃和芳香烃。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和停留时间的延长,缩聚反应使得热解油的芳香性逐渐增强;热解油轻质馏分中主要物质为柠檬油精,苯、甲苯和二甲苯等重要化工原料。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和停留时间的延长,热解油中柠檬油精含量有所下降,而芳香化合物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含量明显增加;NaOH的加入使得热解油中柠檬油精含量减少,而HZSM5和HY两种分子筛的加入则使得苯、甲苯和二甲苯含量增加,并且HY分子筛作用更加明显。
对热解炭进行了元素分析、XRF分析、XRD分析及BET测试。热解炭中灰分、C、S含量较高,H元素含量较低;热解温度的升高导致S、H元素含量降低,停留时间延长导致焦炭中挥发分含量升高,并使得更多的H、S元素以H_2S形式向气相转移;热解炭中含有金属元素,其中Zn含量较高,其次是Ca,Ti、Fe含量相对较少;热解炭中Zn元素以ZnO和ZnS形式同时存在,除此之外,热解炭中还含有CaCO_3、Fe_3O_4和FeS等金属化合物。温度在400~550℃变化时,热解炭比表面积随温度的升高和停留时间的缩短明显增加;热解炭的吸附回线属于L1型,吸附回线产生的位置是在相对压力P/P0=0.8左右;热解炭中以微孔和中孔居多,随着温度的升高,比表面积明显上升,到550℃时趋于稳定。
热解油进行适当处理可作为发动机燃料使用;热解油中富含柠檬油精和BTX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可从中提取重要化工产品;热解炭可作为炭黑回收利用,也可经活化后制作活性炭来吸附废水、废气中的污染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705
|
|
|
|
1 |
肖国良,彭小芹,盖国胜,方修春;深加工对废轮胎裂解炭黑表面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
2 |
黄英超;李文哲;张波;;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现状与展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3 |
马永轩,周忠祥,王德洪;一种粒状活性炭的RDF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
4 |
薛大明,全燮,赵雅芝,梁永坤,刘宏岩;废旧轮胎热解过程的能耗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5 |
朱群益,李瑞扬,秦裕琨,孙恩召;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试验研究[J];动力工程;2000年03期 |
6 |
倪明江,尤孝方,李晓东,尹雪峰,曹志勇,严建华,岑可法;不同煤燃烧方式多环芳烃生成特性的研究[J];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
7 |
滕汜颖,李永光,周伟国,马昕霞;气固两相流动测量技术的现状与展望[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8 |
冀星,郗小林,孔林河,李俊峰,李丽;生物柴油技术进展与产业前景[J];中国工程科学;2002年09期 |
9 |
朱锡锋;郑冀鲁;陆强;郭庆祥;朱清时;;生物质热解液化装置研制与试验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6年10期 |
10 |
刘石,徐建中;粉粒体两相流的电容层析成象测量[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
|
|
|
|
|
1 |
王贤华;陈汉平;邵敬爱;杨国来;张世红;刘德昌;;国外生物质能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启示[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