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工人尘肺队列研究
【摘要】:生产性粉尘是普遍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在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我国接触粉尘作业的人数众多,2000年全国登记在册的接尘人员超过2000万,而实际受到粉尘危害的人数远远超过这一数字[1]。尘肺病是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也是我国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职业病,每年报告的尘肺病例占职业病报告总数的70%以上。至2006年底,中国累计报告尘肺病例616442例,死亡146195例,病死率近24%。在2001~2006年之间的五年中,我国每年的新发尘肺病例8000~10000例[2],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计到2015年尘肺病例将超过70万。
金属矿山开采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产业之一,通过选矿、开采、运输等获得成品矿石。在矿山开采的主要工作环节,如钻眼、放炮、采矿、运输等都产生大量生产性粉尘,由于吸入生产性粉尘造成的尘肺是该行业中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尘肺目前尚无根治疗法,而且具有发病潜伏期长、不可逆、脱离接尘后仍会发病、易并发肺结核等特点,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危害很大。
为深入了解矿山开采业的粉尘危害和尘肺特点,保护金属矿山工人的身体健康,本研究选择湖北某大型国有铁矿1960年1月1日到1974年12月31日之间登记在册且工作一年以上的所有职工建立队列,共7666人,随访至2003年底。研究铁矿尘肺发病的规律和影响因素,为铁矿尘肺的防治工作提供切入线索,使尘肺防治工作更有针对性;评价铁矿采取的防、降尘措施的效果及效益,为铁矿防、降尘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铁矿尘肺发病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通过随访铁矿工人队列至2003年底,收集队列成员的基本资料、职业史、疾病史等资料,以及各工种历年的粉尘浓度监测资料,根据粉尘监测资料,建立年代—工种—粉尘浓度矩阵,结合工人的职业史资料计算每位工人的累积粉尘接触量,综合分析铁矿尘肺的发病规律。2005年底,随机选取队列中存活的工人1714人,采集5ml静脉血,提取DNA,测定TNF-α-308位点及hOGG1Ser326Cys多态性。计算各影响因素不同组间尘肺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估计各因素对铁矿尘肺发病的影响。铁矿队列共7666人,到2003年底,共随访261410.72人年,失访275人。接尘工人3604人,共随访126863.13人年,诊断314例尘肺,尘肺发病率为0.25%,累计发病率8.71%。统计结果显示:75.80%的尘肺病例1960年之前开始接尘,83.12%的病例累积接尘量大于50mg/m3·y。该铁矿尘肺的平均潜伏期为19.65年,77.71%的病例潜伏期在10~30年之间。发病率随着累积接尘量的增加而升高,高、中接尘组较低接尘组的RR值分别为8.25和2.27。除生产性粉尘接触外,分析尘肺发病影响因素显示吸烟组尘肺发病率是不吸烟组的1.7倍;患肺结核组发病率较未患结核组明显增高(RR=32.34);TNF-α-308位点及hOGG1Ser326Cys的突变型和野生纯合子组间发病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RR值分别为1.13和0.57)。
第二部分铁矿防尘、降尘措施效果评价
减轻尘肺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首先要强调预防,减少疾病的发生。通过第一部分的研究发现接尘量是影响尘肺发病的根本因素,要减少工人的累积接尘量,关键在于降低作业点的粉尘浓度。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该铁矿采取了一系列防尘、降尘措施。本部分从粉尘浓度和尘肺发病率的变化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对这些防尘、降尘措施进行评价。
收集各接尘工种历年的粉尘浓度监测资料、矿山防尘、降尘措施及其改进过程的详细资料和队列人群尘肺发病情况资料,通过比较采取措施前后粉尘浓度和尘肺发病情况的变化评价防尘、降尘措施的效果。
结果显示1958年之前,铁矿平均总粉尘浓度10.70mg/m3。1958年开始采用大型机械代替小机器生产,湿式作业代替干式作业后,1959-1977年的平均浓度下降至6.27 mg/m~3;1978年开始,铁矿加强通风除尘,对许多产尘设备进行密闭,使得1978-1998年的平均粉尘浓度降至1.95 mg/m3。铁矿尘肺发病率在1970年之前为0.10%左右;1970年之后迅速上升, 1975年和1985年分别达到了0.50%和0.48%;1985年之后迅速降低,九十年代中后期降到0.04%以下, 2001年之后无新发病例。1958年之前开始接尘的工人尘肺累计发病率为17.94%,1970年之后开始接尘的工人为1.32%。粉尘浓度下降与尘肺发病率降低相差大约一个潜伏期。
依据粉尘累积接触和尘肺发病危险度的接触-反应关系,如不采取控尘措施,推测铁矿产生尘肺为1766例,实际上铁矿队列人群中共诊断314例尘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37.52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707.62万元,共损失2945.14万元,平均每例尘肺总经济损失9.38万元。铁矿先后投入3246.66万元用于防尘工作,按1958年的生产情况推算,由于其中采取了降低粉尘浓度的措施,累积减少尘肺新病例1452例,由于尘肺病例减少而挽回的经济损失13649.76万元,防尘工作投入的成本效益比为1:4.20。
结论
本研究建立铁矿工人队列,结合铁矿主要工种和作业点的粉尘浓度监测资料以及部分存活队列成员的基因多态性测定资料,分析铁矿尘肺的发病规律及影响因素,评价铁矿所采取的防、降尘措施的效果,分析影响铁矿工人寿命的主要死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开始接尘时间越早,累积接尘量越大,尘肺的发病率越高,累积接尘量是影响铁矿尘肺发病的根本因素,吸烟和患肺结核可促进其发生。
2、TNF-α-308位点及hOGG1Ser326Cys多态性在铁矿尘肺的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3、采取一系列防尘、降尘措施后,铁矿总粉尘浓度从重建之初的10.70mg/m3下降到2 mg/m3左右,尘肺发病率从最高的0.50%下降到0.04%以下,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采用湿式作业和加强通风除尘。
4、铁矿采取的防尘降尘措施的成本效益较高,保护了工人的身体健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
|
1 |
;北京市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北京医学;1992年04期 |
2 |
李岳桓,张碧连,张准英,李杰源,李来胜,钟洪义;464例煤矿工人尘肺发病情况调查[J];中国职业医学;1980年02期 |
3 |
朱宏伟;胡新梅;赵雪丽;;313例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8年01期 |
4 |
柳静献,刘铁民,王金波;尘肺危害的神经网络评价及预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
5 |
孙晓楼,陈树森,张明华;嘉兴市尘肺发病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7年06期 |
6 |
许继民,赵运鑫;徐州市1990年~1999年尘肺病发病动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0年04期 |
7 |
马志忠;浙江省1999~2001年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年06期 |
8 |
邓琳耀;赵金荣;张颖;王文平;;北京市2007年尘肺病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年20期 |
9 |
戴正;卢丽嫦;叶海苹;;某坑道公司接尘民工尘肺患病情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8期 |
10 |
赵春香;1996年2002年河北省尘肺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2期 |
11 |
陈建丽;王晓红;柳建强;;唐山市2005—2007年尘肺发病状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年17期 |
12 |
肖文,刘继勇,郭鹏飞;安阳市721例尘肺发病现状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4年01期 |
13 |
杨新建,李英姿;34例尘肺病及患者医疗费用调查分析[J];地方病通报;2004年01期 |
14 |
连理云,王桂华;1999~2003年龙岩市煤矿尘肺病发病情况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年05期 |
15 |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尘肺病康复中心[J];中国疗养医学;2008年02期 |
16 |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尘肺病康复中心[J];中国疗养医学;2008年04期 |
17 |
刘卫东;;《实用尘肺病临床学》一书出版发行[J];当代矿工;2008年03期 |
18 |
杨汝艳;张士军;霍亚平;周日辉;;连云港市2003—2008年诊断尘肺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0年22期 |
19 |
刘铁民,陈洪权,楼介治,林宜平;柞蚕丝尘肺调查与实验研究(摘要)[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1年S1期 |
20 |
张群朝;应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尘肺病发病率[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