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知识创新体系自身的综合性与复杂性越来越高,科研机构不得不处理多学科相互交织、多种知识相互融合的复杂技术问题。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创新协同是适应技术变化环境、处理复杂技术问题、实现知识共享与创新、加快知识应用与扩散、以及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策略。大量事实表明,推进我国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已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所亟需研究的课题。因此,以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为研究主题,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工作。
本研究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博弈经济学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并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的特征与模式、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及差异性、以及运行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论证工作,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与观点:
首先,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的模式归纳为科研项目合作协议及合作共建研究实验室(所)两种模式。经济学模型研究表明,与科研项目合作协议模式相比,科研机构与高校共建实验室(所)的知识创新协同模式经济效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在高知识溢出、知识溢出增加合作体整体收益之时。但并不能否定合作协议模式的现实广泛存在性。
其次,吸收能力与整合能力对科研机构与高校知识创新协同具有积极作用,且在两种不同模式下具有差异性。知识识别能力对管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获取能力对成果创新、过程创新及管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内化能力与管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结合能力对成果创新和过程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化能力对管理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科研项目合作协议模式下,吸收能力的影响较强,且识别、获取能力对知识创新均有显著影响,整合能力中仅有结合能力对成果创新、过程创新有显著影响;在共建实验室(所)模式下,整合能力的影响较强,知识获取能力对过程及管理创新有显著影响,内化、结合能力对成果及过程创新有影响,内化、社会化能力对管理创新有显著影响。
最后,从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三维度构建知识创新协同模式的运行效果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指标设置权重,以灰关联分析法进行效果评估,并借助实例演示为知识创新协同的运行效果评估提供一个较客观和公平的方式。
|
|
|
|
1 |
陈晓剑,王淮学;企业集团与科研机构的融合机制[J];运筹与管理;1994年02期 |
2 |
郑士贵;科研机构管理体制调整决策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7期 |
3 |
陈华寅;高校科研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年05期 |
4 |
韩睿,何戒成;科研机构人才分流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1998年04期 |
5 |
史翎,孟根发,吕营;高校科研机构评估的实践与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年04期 |
6 |
李冬琴,李靖华,吴晓波;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年04期 |
7 |
杨东甫;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暨桂东南旅游文化研讨会在玉林市召开[J];阅读与写作;2003年11期 |
8 |
曹荣林,曹建丰;加快推进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创业进程[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S2期 |
9 |
;重庆邮电大学[J];高校招生;2006年06期 |
10 |
傅千吉;;民族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06期 |
11 |
邱均平;赵蓉英;马凤;;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2010)[J];评价与管理;2010年04期 |
12 |
;北京联合大学召开科研机构工作会[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
13 |
杨国顺;意国家科研机构着重研究人文科学[J];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04期 |
14 |
;我国科研机构首次摘取世界IT业“奥斯卡”奖[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年24期 |
15 |
;北京联合大学召开科研机构工作会[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6 |
冈严;科研走向市场[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3年09期 |
17 |
王步宁,孙利,王希佳;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的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1996年04期 |
18 |
黄研经;;厂办科研机构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J];湖北社会科学;1990年12期 |
19 |
何斌,涂卫军,王启广;广东省的省直科研机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04期 |
20 |
孙恒志;;法国的国家科研机构[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