铋修饰微网状电极的制备及在重金属离子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而造成的水体重金属污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原地实时检测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保证水体周围生物的安全以及人类自身的身体健康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水体重金属的检测多为保存水样送至实验室检测,传统检测方法成本高、操作麻烦、甚至于无法检测痕量重金属。电化学检测重金属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但传统的大电极由于不能集成化而限制了其在便携性电化学传感器原位检测上的应用。微电极具有传质速率高、电流密度大、时间常数小、iR降低等优点,在电化学检测领域应用广泛。微电极阵列是由多个微电极并联组合而成,其既有微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同时具有电流信号大的特点,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微电极应用形式。但是在制备微电极的加工方法上,目前常用的光刻、腐蚀等技术具有加工工艺繁琐、加工成本高等弊端,在保证微电极优异的检测效果的同时简化加工步骤、降低制备成本成为本论文研究的关键。本论文以制备可应用于便捷使用的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微电极体系为目的,在PET板上制备导电性较好的表面平整的导电薄膜,在导电薄膜上采用机械微雕刻技术设计制备传统圆盘电极体系和微网状电极体系,并使用两种电极进行电化学性能检测和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以碳气凝胶、导电石墨粉、炭黑、乙炔黑等碳材料为原料在PET板上采用旋涂的方法制备多种碳材料混合导电薄膜,以导电石墨浆和Bi@C材料混合刮涂在PET板上制备Bi掺杂生物质碳材料导电薄膜,并对两种导电薄膜的性质和性能进行表征。(2)采用机械雕刻方法在覆盖有两种碳材料导电薄膜的PET板上制备传统圆盘电极体系,进行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实验测试并对比两种导电薄膜制备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发现Bi掺杂生物质碳材料导电薄膜更适用于制备电极用于电化学检测。(3)Bi掺杂生物质碳修饰圆盘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检测重金属Pb~(2+)和Cd~(2+)。探索电化学检测最适条件,优化后最适条件为:溶液pH值为4.5,搅拌速率为200 r min~(–1),沉积电压为–1.0 V,沉积时间为120 s。在最适检测条件下分别单独检测Pb~(2+)和Cd~(2+),其检测灵敏度和检出限分别为0.26μAμg~–11 L、2.03 ppb和0.14μAμg~–11 L、3.2 ppb。同时检测Pb~(2+)和Cd~(2+)两种重金属离子时,其检测灵敏度和检出限分别为0.49μAμg~–11 L、2.55 ppb和0.16μAμg~–11 L、7.29 ppb。其结果表明Bi@C材料与导电石墨浆混合制备的导电薄膜制备的圆盘电极在重金属离子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可进一步用于微电极的制备与电化学检测。(4)在覆盖Bi掺杂生物质碳导电薄膜的PET板上机械雕刻制备宽度为300μm的微网状电极阳极溶出伏安法检测浓度范围为0–10 ppb的Pb~(2+)和Cd~(2+)重金属离子,单独检测Pb~(2+)和Cd~(2+)时其灵敏度和检出限结果分别为0.43μAμg~–11 L、0.927 ppb和0.07μAμg~(–1)L、1.42 ppb。同时检测Pb~(2+)和Cd~(2+)时其检测灵敏度和检出限分别为0.79μAμg~–11 L、0.992 ppb和0.17μAμg~–11 L、1.71 ppb。与圆盘电极的检测结果相比,微网状电极对Pb~(2+)的检测效果有明显的改善,其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优化了导电薄膜制备工艺,探索了微电极微机械加工制备工艺,为微电极在电化学重金属检测的应用方面提供了思路,为解决水体重金属污染原位检测提供了一定指导。
|
|
|
|
1 |
;美开发出DNA电化学检测新装置[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3年04期 |
2 |
纪华民;朱果逸;汪尔康;;液相色谱薄层电化学检测器研究[J];分析化学;1987年10期 |
3 |
常湘滨;戴尼斯C·约翰逊;;电化学检测器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Ⅱ.仪器和应用[J];化学通报;1988年06期 |
4 |
邹公伟,史坚,陈佩红;乳酸脱氢酶的流动注射分析-电化学检测体系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年07期 |
5 |
高健萍;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儿茶酚胺及其临床应用[J];北京医学;1989年03期 |
6 |
曹玉华,张欣,丁祥欢,方禹之,叶建农;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测定茶叶中咖啡因、表儿茶素和抗坏血酸[J];化学世界;2000年S1期 |
7 |
李关宾,范春生,邢存章;三种维生素的毛细管电泳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分离与安培电化学检测[J];色谱;1997年01期 |
8 |
钟海军;邓少平;;恒电位仪研究现状及基于恒电位仪的电化学检测系统的应用[J];分析仪器;2009年02期 |
9 |
;美开发出不需要试剂的DNA电化学检测新装置[J];化工学报;2003年08期 |
10 |
徐莘博;孙元;薛茜;;集成电化学检测三电极体系微流控芯片的研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年13期 |
11 |
刘琳;朱秋晟;陈金春;;一锅煮合成石墨烯/氧化亚铜复合物用于抗坏血酸电化学检测[J];广东化工;2017年15期 |
12 |
王兴胜;郑海涛;文立;;睾酮电化学检测的研究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2012年02期 |
13 |
李关宾;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系统中的微电极技术[J];山东化工;1998年05期 |
14 |
李雪梅;史建国;孙士青;朱思荣;周万里;赵玉斌;;还原糖电化学检测方法和装置研究[J];化学分析计量;2011年03期 |
15 |
魏培海,李关宾;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系统中微电极技术的最新进展[J];分析测试学报;1999年05期 |
16 |
贾丙丽;曹发和;刘文娟;张鉴清;;钢筋混凝土腐蚀的电化学检测研究现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
17 |
黄曼;陈昀;;水热法制备纳米片状氧化镍及其对葡萄糖的电化学检测[J];中国测试;2016年11期 |
18 |
Radzik DM
,蔡耘;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在药物和生化分析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0年05期 |
19 |
陈寿,吴守国,蒲国刚,汪尔康;多工作模式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系统 Ⅰ.系统的设计和研制[J];色谱;199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