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氮超酸锂盐-聚磷腈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高分子固体电解质(SPE)是一类新型的薄膜材料,在固态电池和其他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聚氧化乙烯(PEO)是最早用于制备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高分子材料。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这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PEO高分子的结晶性使得以其为基材的SPE电导率不佳。因而近年来人们研究并开发了许多无机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带有寡聚氧化乙烯侧链的聚磷腈高分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本文利用两种新型的含氟氮超酸锂盐和两种新型聚多氟烷氧基磺酰亚胺锂盐同三种带有寡聚醚链的聚磷腈高分子(聚(寡聚乙氧基)磷腈,MEEP、MEEEP、MEEEEP)通过溶液-熔融法制备SPE,并初步研究了它们的导电性能,电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中制备的SPE的离子导电特性符合无定型高分子固体电解质体系的基本规律。
本文制备了一种含支化酯型结构的磺酰亚胺锂盐(二(1,1,1,3,3,3-六氟-2-丙氧基)磺酰亚胺锂,LiHFPSI)同甲氧基醚取代的聚有机磷腈高分子的复合电解质体系MExP-LiHFPSI(其中x=2、3、4)。通过改变聚磷腈高分子聚醚侧链的长度,研究了高分子主体结构对SPE导电系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寡聚醚侧链长度的增加,室温(25℃)电导率也随之增大,这一结果与非晶态电解质Vogel-Tamann-Fulcher (VTF)方程计算出的活化能结果相吻合。通过与MExP-LiTFSI体系的对比,发现MExP-LiHFPSI体系具有同样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能,电化学稳定性优于MExP-LiTFSI体系,同时其阴离子的特殊结构还有利于提高体系的阳离子迁移数。随着阴离子中含氟基团数目的增加,SPE的电化学稳定性增加,这一结果与量化计算的锂盐阴离子HOMO轨道能量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热分析(DSC和TGA)测试结果表明MExP-LiHFPSI体系具有较低的玻璃转化温度,在-100~100℃温度范围内没有发现体系的熔点Tm,实验体系在30~200℃无分解。在实验制备的MExP-LiHFPSI体系中,MEEEEP-LiHFPSI(mol Li/rpt unit=0.375)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室温电导率为4.48×10-4S/cm,电化学窗大于6V,在30~200℃无分解。
本文还制备了两种聚合物锂盐同聚磷腈高分子MEEP的复合电解质体系,发现MEEP同聚((4,4’-六氟异亚丙基)二苯氧基)磺酰亚胺锂制备最佳体系(mol Li/rpt unit=0.125)的室温电导率为2.42×10-5S/cm,且具有较好的力学形态和5.5V的电化
WP=4
学窗,热稳定性也较好。
研究结果表明,聚磷腈同含氟氮超酸锂盐制备的高分子固体电解质材料具有优良的离子导电性能,极佳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在二次锂电池和其他电子器件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
|
|
|
1 |
刘朋军,张连华;聚磷腈功能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1年01期 |
2 |
蔡晴,张腾,贝建中,王身国,金日光;生物可降解聚磷腈接枝聚酯共聚物的合成和表征[J];高分子学报;2005年02期 |
3 |
李振,詹才茂,秦金贵;聚磷腈高分子[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0年02期 |
4 |
李振,秦金贵;一种新的聚磷腈反应中间体的制备及含C_(60)基团聚磷腈的合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年07期 |
5 |
骆蓉,聂进;聚磷腈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研究进展[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4年01期 |
6 |
徐师兵,郑福安,杨永刚;芳氧基取代聚磷腈的合成与表征[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
7 |
李新贵,黄美荣;液晶聚磷腈及其分离膜[J];建筑材料学报;1998年04期 |
8 |
时虎,胡源;聚磷腈[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2年12期 |
9 |
贡长生;聚磷腈的合成化学[J];弹性体;1998年03期 |
10 |
刘亚青,赵贵哲,朱福田;芳氧基取代聚磷腈合成方法的改进[J];兵工学报;2005年01期 |
11 |
张亚峰,刘安华,龚克成;聚磷腈合成的研究进展[J];合成橡胶工业;2001年04期 |
12 |
权英,崔子文,杨云峰,徐丽;一类新型的无机聚合物──聚磷腈[J];华北工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13 |
李振,秦金贵;一种连有C_(60)功能基团的聚磷腈的合成[J];化学学报;2003年08期 |
14 |
刘承美,胡富贞,甘志伟,梁万里;具有规整PPV侧链无机高分子聚磷腈的合成与表征[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4年01期 |
15 |
李振,秦金贵;新型光学功能聚磷腈和聚硅氧烷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2年06期 |
16 |
刘承美,胡富贞,邱进俊;含吡咯基团导电性聚磷腈的合成及化学氧化聚合[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2期 |
17 |
А.И.Рахпмов,穆焕文;含氟过氧化物的合成、物理-化学性能及应用[J];有机氟工业;1995年04期 |
18 |
毕韵梅,毕旭滨,赵黔榕,杜霞;核磁共振磷谱在混合取代聚磷腈合成中的应用研究[J];波谱学杂志;2004年04期 |
19 |
陈新兵,贾林,安忠维;含氟二芳基取代乙炔的合成[J];应用化学;2005年02期 |
20 |
万震,王炜,谢均;含氟防污整理剂[J];针织工业;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