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SC的HVDC控制及其动态特性研究
【摘要】: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大功率全控电力电子器件, 如IGBT,IGCT,GTO 的发展,使得利用VSC(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技术构成直流输电换流站成为现实,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VSC HVDC,这种新型直流输电系统典型的代表是HVDC Light,目前输送功率最大达到了350MW,直流电压达到±150kV,500-1000MW 将是下一代发展目标,预计随着器件进一步发展,VSC HVDC 输出容量会进一步增加,损耗进一步降低,成本也会下降。不同于传统直流输电技术,这种新型直流输电系统由于采用PWM 控制技术,能够对换流站输出交流电压幅值和相角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可调,而且这种调节能够迅速完成,从而也能对系统潮流方便进行调节。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和分布式发电的发展,需要将新能源发电通过一定的变换环节输入电网,VSC HVDC 无疑是一种合适的方式。这种新型HVDC 系统由于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传统HVDC 控制方式,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全新的特征,如何对VSC HVDC 本身进行控制以及新型直流系统引入后交直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是一个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在于建立VSC HVDC 在电力系统中模型基础上,提出VSC HVDC控制策略,研究了引入新型HVDC 系统后交直流系统间相互影响。
本文在第二章建立了VSC HVDC 在电力系统中的模型,包括AC/DC 交直流混合系统,以及含有多台发电机和VSC 直流输电系统的多机系统模型,同时也在第八章建立了多换流站的模型。第三章提出一种基于dq 坐标轴分解的有功和无功解耦控制策略,并用仿真研究了在提出的控制策略下交直流系统间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在本文提出的解耦控制策略下,达到了预期控制效果,系统具有较好动态响应性能; 另外在第三章提出了一种VSC 直流输电系统的逆系统非线性控制策略,实现了有功和无功的解耦控制,该控制使得VSC HVDC 系统在大扰动情况下有较好的稳定特性; 传统直流系统中,常用直流功率调制来改善系统运行,所以在第四章,探讨了在有VSC HVDC的交直流混合系统中,利用VSC HVDC 的混合功率调制的方法来改善系统运行,研究表明,在选择合适调制信号后,能够改善系统在各种扰动下的动态性能。
在第五章提出一种发电机励磁和VSC 直流输电系统的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将该优化控制策略应用到AC/DC 以及多机系统中,仿真证明,在该控制策略下,交直流系统在发生故障或者扰动后,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同时,在多机系统中对比了采用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和常规的发电机系统与VSC HVDC 分开调节两种情况,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协调控制策略显示出比常规分开调节方式更好的效果; 在第六章分析了VSC HVDC 基本控制特性,对比了相同的条件下,采用VSC 直流输电和传统直流输电给系统带来的不同影响,仿真证明,采用了VSC 直流输电后,在适当的控制算法下,VSC 直流输电系统的调节作用更利于系统稳定和运行;
第七章将遗传算法引入到VSC 直流输电系统控制中,利用VSC 直流输电系统潮流快速控制能力,提出一种发电机和直流系统综合稳定调节算法,使交直流混合系统故障或者大小扰动下具有较好动态响应性能,并用遗传算法对控制器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仿真表明,用遗传算法对控制器相关参数进行优化后,系统响应较优化前有显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M76;TM721.1
|
|
|
|
1 |
叶昌林;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应用前景探讨[J];东方电气评论;1996年02期 |
2 |
范澍,毛承雄,陆继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最优励磁控制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08期 |
3 |
范澍,毛承雄,陆继明;基于在线辨识的实时最优励磁控制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3期 |
4 |
李庚银,吕鹏飞,李广凯,周明;轻型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年04期 |
5 |
胡兆庆,毛承雄,陆继明;适用于电压源型高压直流输电的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年01期 |
6 |
胡兆庆,毛承雄,陆继明;一种优化控制策略在基于电压源换流器的HVDC系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4年10期 |
7 |
王凤川;电压源换流器式轻型高压直流输电[J];电网技术;1999年04期 |
8 |
周乐荣;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及发展[J];广东电力;1997年05期 |
9 |
胡兆庆,毛承雄,陆继明;新型多端高压直流传输系统应用及其控制[J];高电压技术;2004年11期 |
10 |
常东旭,陆继明,胡兆庆,毛承雄;一种优化协调控制在新型HVDC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4年11期 |
|
|
|
|
|
1 |
安宁,张永立;多相输电系统中的相变换电力变压器的探讨[J];变压器;1998年04期 |
2 |
张桂斌,徐政;最小开关损耗VSVPWM技术的研究与仿真[J];电工技术学报;2001年02期 |
3 |
王潞钢,陈林康;基于MATLAB/Simulink的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逆变器的仿真[J];电机电器技术;2001年04期 |
4 |
蒋铁铮,郑逢时;同步电机参数最小二乘辨识多值性及收敛性的改善方法[J];电机与控制学报;1999年04期 |
5 |
刘志晖,张青,陈坚;一种新颖的三相 SPWM 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1997年02期 |
6 |
袁泽剑,钟彦儒,杨耕,曾光;基于空间电压矢量的最小开关损耗PWM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1999年03期 |
7 |
韩居华,辛玲;一种新型的远距离输电系统──分频输电系统介绍[J];电力情报;1998年03期 |
8 |
韩祯祥,文福栓;人工神经元网络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新进展(一)[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3年01期 |
9 |
韩祯祥;文福拴;;人工神经元网络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新进展(二)[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3年02期 |
10 |
范澍,毛承雄,陆继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最优励磁控制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