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智能测试仪器的研究
【摘要】:《便携式多功能宽量程电参数测试装置》是江西赣州供电公司的一个预研项目,是针对电气参数种类多、规格杂的特点而研制设计的。传统上为了测量不同的电气参数,需要品种以及规格各不相同的测试装置,如万用表、直流电阻表等。而应用了该测试装置,就能够完成这些传统测试装置的所有功能,这样既方便了维护,也节约了资金。
项目组在认真总结了相关课题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这一套测试装置。该测试装置能够完成的测试功能相当于:RLC 测试仪、介质损耗角测试仪、MOA 测试仪、电气参数测试仪、直流电阻测试仪以及电表校验仪。且该测试装置的定位为智能测试仪器,因此与传统测试仪器相比,在功能的丰富性以及操作的易用性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在详细分析了该测试装置的功能、原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测试装置以嵌入式工控机作为上位机,DSP 以及单片机作为下位机,上下位机通讯采用RS485 总线通讯的总体设计方案,嵌入式工控机采用WinCE.NET 4.2 作为操作系统,附带.NET Compact Framework 以及SQL Server For CE。本文介绍了测试仪器操作键盘设计的基本原理,并依据所述原理设计了一套适合于实际装置应用的操作键盘,其硬件电路以单片机为处理核心完成,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美观性、易用性以及扩展性,与上位机的通讯采用RS232 串口通讯完成。最后本文对上位机测试软件的设计做了一个详细的论述,主要讨论了软件设计的目标、原理以及流程等问题,软件的开发环境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3,开发语言选用目前流行的C#,软件在体系结构设计时充分利用了现代编程里面的OO 思想,层次分明、封装有序、易于维护。
该测试装置能够使用自带的操作键盘完成测试工作,也能够外接鼠标和键盘完成测试工作。上位机软件能够保存测试的历史数据以方便对比,由于设计基于.NET Compact Framework,因此软件也能在普通PC 机上运行,将测试装置与PC 机对接,操作员也能够在PC 机上完成测试工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M930
|
|
|
|
1 |
张延冬,焦彦军,张举;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故障录波器设计[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4年10期 |
2 |
沈兰荪;智能仪器与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1987年10期 |
3 |
余海涛,张丹平;基于RS-232/RS-485接口转换器的半双工串行通信[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2年11期 |
4 |
孙涛;嵌入式测井平台测试仪的研发与实现[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
5 |
桂垣,杜振辉,李朝阳,王斌;智能仪表交互式人机接口方案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
6 |
殷厚城,吴世林,钟毅芳;嵌入式多机联控系统的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年02期 |
7 |
苟新兵,刘利民;智能仪器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1年04期 |
8 |
张静宇,单学民;智能仪器监控程序的自动化设计法[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9 |
朱立忠,冯丹;PC机与MCS51单片机串行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0 |
刘忠富,曹花荣,宋建成;80C196KB单片机与PC机的异步串行通讯方法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
|
|
|
|
|
1 |
聂鹏,赵学增,张彦,白景峰,赵学涛;高压电气设备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2 |
李念强,张焕春,禹艾芹;数字相敏检波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测与仪表;2001年05期 |
3 |
吴刚,袁燕;A/D变换器性能的分析与测量[J];电测与仪表;2004年06期 |
4 |
江亚群,何怡刚;电容型电气设备介质损耗角的高精度数字检测算法[J];电测与仪表;2004年11期 |
5 |
尚勇,杨敏中,王晓蓉,刘少宇,严璋;谐波分析法介质损耗因数测量的误差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3期 |
6 |
孙和义,浦昭邦,聂鹏;容性设备介质损耗角δ在线监测中的干扰抑制新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03期 |
7 |
陈天翔,张保会,陈天韬,王江敏,刘军虎;新型电容型电力设备tanδ在线高精确度测量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年15期 |
8 |
陈明华,杨扬,张盎然,石旭刚;准同步技术在谐波测量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2年05期 |
9 |
宋立业;李逃昌;彭继慎;;基于CPLD的F2812和AD7865的接口电路设计[J];电气技术;2009年02期 |
10 |
刘凤新;黄玉金;;一种时间测量单元(TMU)的仿真及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1998年04期 |
|